攝大乘論講記-正釋

正釋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成立大乘是佛說

第一項 略標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大乘的乘體,即十種殊勝;這是根源於《阿毘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所以論主先舉出「阿毘達磨大乘經中」,以說明本論的淵源於聖教。世親說:『若離舉阿毘達磨大乘經言,則不了知論是聖教』,即是這個意思。阿毘達磨,無著師資們,解說為對法,數法,伏法,通法;這因為阿毘達磨法門,含有對向涅槃,辨析法數,折伏他論,通釋契經的四種性質。其中對法一義,特別重要。對法即現觀現證法,以無漏智為體。在聲聞學中,解說為對觀四諦,對向涅槃;在這大乘法中,阿毘達磨即無分別智;對觀所應知性,『對向無住涅槃』。大乘經論中的現觀與現證,大都是阿毘的對譯。阿毘達磨,是通於大小乘的論藏;而現在說《阿毘達磨大乘經》,這名稱是值得研究的。所以世親說:『言大乘素怛纜者,為欲顯示異聲聞乘等;為欲顯示菩薩藏攝故,復舉其阿毘達磨』。這是說:稱為大乘經,即可以簡除二乘。但大乘中,有是菩薩說的,有是佛說的;《阿毘達磨大乘經》,都是菩薩說的,所以又稱之為阿毘達磨。世親的解說,意義本來明白,但真諦譯本,脫落了前二句,只是說:『初說阿毘達磨名者,顯是菩薩藏攝』。阿毘達磨本是大小論藏的通名,怎麼能表示大乘的菩薩藏呢?這突如其來的錯簡,便成為不易理解的文句了。《阿毘達磨大乘經》,與《華嚴經》等一樣,都是菩薩說的,所以標明法門的說者,是「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薩」。薄伽梵,是印度話,譯義有下面的幾點:一、能破:能把煩惱與習氣徹底的破除,無所餘剩。二、巧分別:以無所得智,善巧分別一切法的性相。三、有德:佛陀有智德,斷德,恩德;有一切不共的功德。四、有名聲:天上天下無如佛,佛的德號,普聞一切世界。因此,唯佛獨稱薄伽梵(見大智度論)。在如來大法會前的菩薩,說此《阿毘達磨大乘經》。契經不一定是佛陀親說的,佛加被菩薩,或印證菩薩所說的,都與佛親說同其價值。是否地前菩薩說的?不!是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薩說的。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合云覺有情,所以菩薩就是有智慧的眾生。薩埵還可以譯為心,這心不是說吾人能知能覺的心,乃指一種堅強不拔的意志,以堅強的意志,求無上正等正覺者,就是菩薩。地上菩薩對於大乘法門,已能善巧地隨順深入,才能蒙佛加被演說這阿毘達磨大乘法門。依下文『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來看,這本是世尊的教說,不過由菩薩代為宣揚罷了!

為什麼要說這個法門?「為顯大乘體大故說」。為了要顯示大乘實有離小乘的大體,所以說此法門。體大二字,應作大體解。小乘學者,說除了小乘法以外,是沒有大乘法體的。如果問他:沒有大乘法,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怎樣成的?他們的解答是:依著聲聞法去實踐,就可以達到成佛的目的。其實這全是錯誤的!成佛的先決條件是要發菩提心,大悲心,修廣大行。小乘經中,只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根本不談這些,全是教人趨向寂滅的。修這種法門的人,絕對沒有發大悲心菩提心的可能;譬如擠牛乳,一定要在牛的乳房上擠,如果到牛角上去擠,無論如何也擠不出乳來。所以離開小乘法外,必定還有大乘法體的存在。現在這些善入大乘的菩薩,在佛前說這阿毘達磨大乘法門,為的就是這個,所以說為顯大乘體大故說。

那麼,究竟說些什麼?「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這十相殊勝的阿毘達磨教,是依大乘法說的,所以說依大乘。殊勝就是大,凡有二義:一、差別義,大乘法與小乘法不同,故名殊勝。二、超勝義,大乘法超過小乘法,故名殊勝。這十種不共小乘的特殊法門,就是顯示大乘別有自體。什麼叫殊勝殊勝語?第一殊勝是所顯示的法,第二殊勝是能顯的教;因為所顯示的法門殊勝,所以能顯示的語教也殊勝。這殊勝殊勝語,共有十種,如論文所列,到下文自有解釋。「由此」十種殊勝殊勝語的「諸句」,能表「顯」「大乘」法門的「真是佛語」。一、是大乘,二、是佛說,這都可以從十殊勝中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