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探源-下編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下編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說

第一節 部派分裂的概況

「部派佛教」,指佛滅後異執紛紜的小乘佛教。它的分裂原因與經過,這裡不想作史實的考證,只把我研究的結論,作一輪廓的說明。

佛教的分裂,不是偶然的,是佛教本身具有分裂的可能性,因了種種關係而展開的。釋尊的應機說法,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有不同的方便,這是部派分裂的主因。王舍城的五百結集,是苦行厭離急求自證派所主導的結集。它那戒律的固執小節,厭惡女性與菩薩道的忽略,使未來佛教形成兩大思想集團。多數派,雖接受了五百結集,但它們保留了律學上的重視根本戒,與菩薩道的傳說。小小戒可捨的諍論,內宿等八事可開的諍論,及界外結集與彌勒結集的傳說,都在表示這思想集團的分化。假使說,當時就有不同的結集,那是不會有的。佛滅百年,毘舍離的七百結集,引起佛教內部的爭執。東方毘舍離中心(恆河下游)的跋耆族比丘,與西方波利邑中心(恆河上流,即《西域記》的波利夜呾羅國)的波利比丘,開始這兩大集團的顯然分化。傳說當時大家都認為有再結集的必要,為了意見上的不合,分為兩個集團,各自結集;上座與大眾的分裂,才開始明朗化。雖然二部的分立,時間還要遲一點,而這就是未來二部對立的前身。這兩大集團,內部也沒有統一,思想上的小集團,又漸漸的顯著,促成支末的分裂。上座部又分為分別說與說一切有兩部,與大眾部成為三部的鼎立。這不論在律學的傳承上,論典的不同上,古人的解說上,都有這三大系。分別說與說一切有的分裂,是阿育王時代的事。稍後,說一切有系中分出較通俗的犢子部成立,合成小乘佛教四大派。這四大派的分裂,與區域文化及師承有關。大天五事的諍論,是阿育王時代的事,也與四大派分裂有關。大眾系發展在東南印,犢子系與分別說系在中印及西南印,說一切有系在西北印。這是從它的教化中心區說的,並不是可以絕對的分疆劃界。比較上,分別說系要接近佛教的古義;大眾系富於想像;說一切有與犢子系,又不免拘泥了些。從根本二部分出十八部,或者還不止,大多為了見解的不同;大乘佛教的觀感不同,也是一種。這末派的分裂,有著種種而互相矛盾的傳說,比較的研究起來,分別說系的銅鍱部,與犢子系的正量部,關於大眾系分派的傳說;大眾部關於上座系分派的傳說,要比較正確、適當。它們敘述另一系的分派,因為超身事外,所以還能作較客觀的敘述。現在把它列一個表在下面。至於它比較正確,適當的理由,這裡只能略去不談。【圖片

       ┌─一說
     ┌─┤        ┌─說假
  大眾部┤ └─雞胤─────┤
     │          └─多聞
     └────── 說出世
     ┌───說一切有─────說轉
     │          ┌─正量
     │ ┌─犢子─────┤ 法勝
     │ │        │ 賢道
     │ │        └─六城
     │ │        ┌─化地
  上座部┴─┴─分別說────┤ 飲光
                │ 法藏
                └─紅衣(銅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