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丙 別釋斷四處

丙 別釋斷四處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有四處是悟入所知的障礙,應先加以斷除:

一、「斷作意」:菩薩發心後,最怕的是聲聞獨覺自求出離的作意。二乘以求證自身解脫的小乘果為最終的目的;發菩提心則以求無上菩提,利樂一切有情為前提。小乘那種急求自證的作意,在大乘現觀心中,當然是要不得的。不然,就要退墮成小乘,所以必須「離聲聞獨覺」的「作意」。

二、「永斷異慧疑」:異慧是一種不如理的見解,疑是對於大乘教理不能決定信解。如《解深密經》中說,一類菩薩,對勝義諦空性,『非義執義』,錯解了一切皆空;又有一類菩薩,對勝義諦的空無相法,疑惑它不是佛說,不能決定信仰。求證無上菩提的菩薩,對「於」這「大乘」的異慧「諸疑」惑,一定要「離疑」,獲得堅固明確的理解。

三、「斷法執」:如果對於所聞思的教法,起我能修行的執著,以為這樣修行才對,那樣修行不對。這種分別,雖比不修行的好,但對於體悟真實相,是很大的障礙,《般若經》中稱之為『法愛生』。所以要「離」卻「所聞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執」。

四、「斷分別」:「於」我們見聞覺知中任運「現前」顯「現」安「住」的色等境界,與從定心思惟觀察而「安立」的境界(如修假想觀,觀察青瘀等不淨相,在定中現出的青瘀相,叫做安立相);不論任運現前住的或定心安立的「一切相中」,都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除這緣相所生的遍計分別,才能悟入法界。

這斷四處,可以看做前後的次第:第一要離小乘心。第二要抉擇諸法性相,獲得正見,斷除疑惑與錯亂的見解。再進一步去修正行,這要在所聞思的法門中,離去我執。再進一步,泯滅一切的分別,遠離一切戲論法執,這是斷除四處的次第。抉擇正見與正行不同,正見重在明辨抉擇,正行重在離執。先要由抉擇正見,理解有其所有,無其所無,才能不墮斷常,引發無所住的正行,這是因解而行的正軌。一分學者,見到經中一切不可得等,就以為什麼都不分別就行,這是誤解菩薩的正行甚深般若了!

此中有頌: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本頌也是引用《大乘莊嚴經論》的。這是重頌最後的斷分別處,色聲等所緣相,「自然」的安「住」在分別心中,所以叫自然住。餘義明顯,無須重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