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探源-第三項 結說

第三項 結說

把上面所說的總結起來看,「無表色」、「種子思」、「無作業」、「增長」、「不失」、「曾有」,這一切一切,都在說身語動作以外,引起業力的存在。這存在,是微細而潛在的,相續不斷的,未來的果報是由它引起的。不論它名稱是不是種子,已一律具有種子或熏習的含義。不過,種子攝藏在細心裡,這要到大眾、分別說、譬喻它們,才有這種傾向;因為業力的存在,就在眾生的心中

關於「業力存在」的體性,有部是「無見無對」的色法;經部是思上的功能;成實、正量、大眾它們是心不相應行,但又有有別體、無別體的二派。有部把潛在的業力,看成色法,確有極大的困難。色的定義,是變壞或變礙,無表色對這兩個定義,都不見得適合。色法的定義,本是依據常識的色法而建立的,把這定義應用到能力化的細色,自然要感到困難。這正像一般哲學家的唯心唯物的心、物定義,往往不是常識的心、物一樣。經部說業力是思心所的種子,雖說它「此無別體」,「此不可說異於彼心」,到底業力沒有能緣覺了的心用,不能適合心法的定義。這樣,還是放在心不相應行裡,但非色非心的又是什麼呢?

我以為,潛在的業力,是因內心的發動,通過身語而表現出來;又因這身語的動作,影響內心,而生起的動能。它是心色為緣而起的東西,它是心色渾融的能力。最適當的名稱,是業。身表、語表是色法,因身語而引起的潛在的動能,也就不妨叫它無表色;至少,它是不能離卻色法而出現的。不過,有部把它看成四大種所造的實色,把它局限在色法的圈子裡,是多少可以批評的。潛在的業力,本因思心所的引發而成為身口顯著的行為;又因表色的活動,引起善不善的心心所法,再轉化為潛在的能力。叫它做思種子,或心上的功能,確也無妨。不過,像經部那樣把業從身、語上分離出來,使它成為純心理的活動,規定為心上的功能。唯識思想,誠然是急轉直下的接近了,但問題是值得考慮的。

不相應行,不離色心,卻也並不是有觸對的色法,能覺了的心用,可說是非色非心即色即心的。釋尊對心不相應行,很少說到它,它在佛學上,是相當暗昧的術語。部派佛教開展以後,凡是有為法中,心、心所、色所不能含攝的,一起把它歸納到不相應行裡。大眾系的隨眠、成就,正量的不失法,有部的得和命根,成實論主的無作業,這些都集中到心不相應中來,它成了佛家能力說的寶藏了。

Comments

导师极其伟大的地方,是让我们能够鲜明地径直见到部派思想的内在源流,以免沉溺于千年历史沉积。其中导师自己的表述尤其精彩,我深感导师文章字字皆触及佛法之根本脉搏。

正如导师所言,業是心色為緣而起的東西,它是心色渾融的能力。

業是爱取,不但是属名的意業,也有属色的身業与口業;名色的行为,若因爱而发生,则为取。属名色行为的爱取,在内心的确有所积聚,那便是有。不过,缘起法中最初五支爱-取-有-生-死,其中的爱取,实则/最初应是,识蕴与色蕴、想蕴(名)之间的动作序列。这两处的爱取,终究指向的[有],可以说,我能够明确的是,[有]就是识取著名色。取著的作用,即是过往業的积累。

但最大的不同理解在于,業的表达,果,我不认为是日常的、经历中的身心遭遇。我能够知道的是,果就是轮回的环境,天上、人间或地狱。業,终将,也只是以轮回环境的决择而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