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九章 彼果智

第九章 彼果智

第一節 出體性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只是一個出障圓明的正法身,從它的離垢寂滅邊說叫果斷,無住涅槃──解脫德;從它的智圓德滿邊說叫果智,無上菩提──般若德。這兩者的總合就是法身德。本論總攝三德為二果,特別注重在圓滿的無分別智,所以就在這智果中,開顯法身。

【附論】本論講的佛果三身,與《成唯識論》、《大乘莊嚴經論》都有不同,所以先講些三身的問題,然後依文解釋。佛果,超越不思議,本來無所謂三身、四身,不過從佛的自證化他,能證所證方面,方便建立二身或三身四身的差別。概括的說:就佛的自證說有兩義:一是能證智,一是所證如。就佛的化他說也有二義:一是菩薩所見的,一是凡夫小乘所見的。有這四種意義而攝為三身:自證的如是法身或自性身,化他中凡小所見的是變化身,這是沒有多大諍論的。但能證智,有說攝在法性身中,有說攝在受用身中;菩薩所見身,有的說攝在受用身中,有的說攝在應化身中,這就成為異說的焦點。拿本論來說:菩薩所見的屬於受用身,也沒有問題。佛智的屬於法性身或受用身,就大有研考的必要。圖片

     ┌ 凡小所見─────變化身
   化他┤
     └ 菩薩所見─────受用身
         ‧‥‥‥‥‥─┘
     ┌ 智‥‥‧(諍論點)
   自證┤    ‥‥‥‥‥‥─┐
     └ 如────────法性身

智,或者把它攝於受用身,但攝於自受用身呢?還是他受用身呢?這又是問題。無著世親都談這法身或自性身,受用,變化三身。《大乘莊嚴經論》從『依』『心』『業』三方面說明三身:業是利他的,屬變化身;心是自利的,屬受用身,這受用身,就有自受用的意味;依是自利利他二種功德所依的,屬自性身。拿四智來說:大圓鏡智配屬自性身,妙觀察智配屬受用身,成所作智配屬變化身。但平等性智呢?頌文不明白,世親解說為屬於自性身。自性身的特點是『依』,在凡夫位賴耶為轉識所依,轉依後鏡智為餘三智所依;受用身重於自受用方面,變化身則通為菩薩凡小所見。圖片

   依─所依─自性身┬───大圓鏡智
           :
        (?)‧‥‥‥平等性智
   心─自利─受用身┴───妙觀察智
   業─利他─變化身────成所作智

本論的三身說,據無性的意見:三身皆是彼果智,所以三身都有智。自性身是根本智,餘二身是後得智。世親把受用變化二身,專攝在隨機所見的利他;在自證方面,智與如都攝在自性身中,這與本論的見解吻合。本論的體系:自性身就是法身,佛陀親證所覺的,佛佛互見的,常住不變;受用變化二身,隨機所見差別而有變化。這是從隨機所見而推論到佛陀的本身,從他所見的而立三身。但還有一點,法身自性身攝盡佛陀圓覺的一切,自證不必說,就是利他也是依法身所起,不離法身的大用,法身總攝一切,可說唯一法身。所以法身由轉本識與轉識成四智而自在圓滿。若從隨機所見說,自性身法身攝自證,是轉賴耶所得的,受用身攝利他,是轉諸轉識所得的。【圖片

        ┌變化身…………………………凡夫小乘所見┐
        │                   ├變化無常
  隨見差別──┤受用身……(轉轉識得)──大地菩薩所見┘
        └┐
        ┌自性(法)身(轉賴耶得)── 唯佛所見 ┐
  隨佛自覺──┤                   ├自性常住
        └法身………(轉八識得)……………………┘

現在就要依這三身說解釋本文:一、「自性身」:自性即自體的意義,就是「如來」自覺的「法身」。為什麼叫法身呢?「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這有兩種解釋:(一)、一切法自在轉的所依:轉捨一切染法,轉得一切淨法,如佛果位上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諸法自在轉的所依,指離染法性如,一切法自在轉是智;這離垢所顯的法界如如,是如來佛果位上一切功德智所依止。這樣,諸法的所依,名為法身,身就是依止的意思,這是偏於理性方面講。(二)、一切法自在轉就是所依止,佛果的如如如如智,為受用變化二身所依止。在這二義中,應側重後一義,因為依初義,佛果一切智德,在三身中就無處可攝,非別立自受用身不可。

【附論】雜染以賴耶為所依,現起一切,所以一切唯識現。最初因聽聞熏習,漸漸地捨染轉淨,本識的本淨性──法界,與淨習融然一味,現起一切,所以一切唯是最清淨法界的顯現,一切依法界。《莊嚴論》的〈菩提品〉與本論相當,都是以法界為菩提的所依,依法界而顯現菩提。這淨法界從智邊說,是大圓鏡智;在如邊說,稱離垢真如。『如如如如智合名法身』,不但要理解它融然一味,萬德周圓,還要從所依的見地去把握它的總持義。如但作名相分別,把它的如智分開配合,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二、「受用身」:它是「依」於「法身」而有。法身無一切相,雖然體用圓滿,但非眾生所能見,因此利益眾生的佛事,從地上菩薩的所見上,建立受用身。它依法身而現,從「種種諸佛眾會所顯」。就是說:所以知道有受用身,是因菩薩所見的諸佛大集會,在這大集會中的佛是受用身。它在「清淨佛土」弘闡大法,令大菩薩「受」用「大乘法樂」。這受用可作兩種解說:(一)、諸大菩薩在諸佛的清淨佛土中,以大乘法喜為食,受用重重法味。(二)、諸大菩薩在諸佛的清淨佛國土中,受用清淨佛土樂,如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妙樂。一方面,聽佛說法,受用大乘法樂。因有這二義,所以能化的佛名受用身。他依法身而不為他依,故不說所依。

三、「變化身」:這也是「依」於「法身」而現起的,像釋尊在印度的八相成道就是變化身。(一)、「從睹史多天宮」示「現」死「沒」相;(二)、示現來人間「受生」;(三)、示現享「受」世間的五「欲」;(四)、「踰城出家」去修行;(五)、「往外道」的處「所」去「修」學「諸苦行」;(六)、「證大菩提」成佛;(七)、在鹿野苑等「轉大法輪」;(八)、在拘尸那「入大涅槃」。有的經中說八相成道沒有受欲相,有降魔相。關於降魔相的有無,有的說小乘是有,大乘沒有。其實,這不是大小乘的問題,是學派傳說的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