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之文意為何?

姓名或匿稱: 
陳令如
導師著作有二處提到「印度文化中的我(ātman),曾發展到與宇宙的本體——梵(brahman),無二無別,然原本只是眾生的自我。我,一定要有「自在」,「樂」的屬性,如不自在,苦,那就不能說是我了。如《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二‧七中——下)說:
「若色(受、想、行、識,下例)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空之探究》,pp.104-105)
「現實身心世間的一切,在不息的流變中:生起了又滅,成了又壞,興盛了又衰落,得到了又失去;這是沒有安定的,不可信賴的。現實世間的一切,在永不安定的不息流變中;愛著這無可奈何的現實,不能不說是苦了。《雜阿含經》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苦是不得自在(自主,自由)的,不自在就是無我,如《雜阿含經》卷二(大正二‧七下)說:
「世尊告餘五比丘:色(等五蘊,下例)非有我。若色有我者,於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華雨集》第二冊,pp.29-30)

《雜阿含經》第33經「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這「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似乎應是重在『色等從緣起,無常、無我,不得自由主宰自在』,『色等非自在,非主宰,故非我』。『不是我人想要這樣,就能這樣;想不要這樣,就能不這樣」。因色等蘊均屬因緣,其間,無有自在主宰的自我可得。

然,如僅依經文,作文義解釋,將成為

1.如果色蘊是我,那麼,色蘊就不應當會損壞、病,有苦;就不應要求色蘊,要它這樣這樣,不要那樣那樣。

2.因為色蘊不是我,沒有我的緣故,所以色會變壞,會產生苦,一般人也就會 有要它是這樣,不要那樣的要求。

小結:如此侷限於文義字面之解釋,似乎失去了「苦是不得自在(自主,自由)的,不自在就是無我」之精神。也似乎認為眾生可以令色蘊等如是(這樣),或不如是(不要這樣或那樣)?

願聞老師高見

 

回應

一、梵巴經典譯文之鋪陳,有些經文可能有解讀之疑難,如莊春江《阿含經南北傳對讀》網路版「欲令如是」的註解可提供參考:

【雜阿含34經-南傳:相應部22相應59經】註解

「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SA.33-35);應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SA.316-318)」,南傳作「也會在色上得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labbhetha ca rūpe– ‘evaṃ me rūpaṃ hotu, evaṃ me rūpaṃ mā ahosī’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將可能有其色:『讓我的色是這樣,讓我的色不是這樣。』」(it would be possible to have it of form: ‘Let my form be thus; let my form not be thus’)。此處南北傳經文文義似乎相反,但如果將北傳經文理解成從「他者」的角度來看,將南傳經文理解成「『我』自身」的角度來看,則含意是一樣的。

 

二、導師引據《雜阿含經》第33經解說「欲令如是」之文義,依筆者淺見,其間應無滯難之處,又導師比對《瑜伽師地論》〈攝釋分〉合編《雜阿含經論會編》時,並未對該經另加勘正。

一四五(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38)

 

三、《瑜伽師地論》〈攝釋分〉對於《雜阿含33經》「欲令如是」之解說:

 

《瑜伽師地論》卷88:「……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CBETA, T30, no. 1579, p. 793, a27-b2)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40】

 

四、《雜阿含33經》「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在日常生活中之觀行與《雜阿含262經》「此苦生時生、滅時滅」、《中阿含62經》「法生則生,法滅則滅」、《增壹阿含34品6經》「滅盡之法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四者可相互發明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雜阿含262經》)

 

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中阿含62經》)

 

世間五事最不可得,云何為五?應喪之物欲使不喪者,此不可得,滅盡之法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夫病之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也,夫死之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增壹阿含34品6經》)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