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五蘊論講記-(8)諂

(8)諂

云何諂?謂矯設方便,隱己過惡,心曲為性。謂於名利有所計著,是貪、癡分。障正教誨為業。復由有罪,不自如實發露歸懺,不任教授。

這個「諂」和上面的「覆」很有一點關係。一個人犯了過失以後,隱藏在心裡面,就是「覆」。「諂」是一個人犯了錯誤以後,「矯設方便,隱己過惡,心曲為性。」另外弄出一個方法出來,表現出來,把自己的過失隱埋起來,這個心就是歪曲了,不是正直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本來是犯就犯,不犯就不犯。犯了,依法懺悔就解決,但他不能這樣,他犯了以後,一定要另外掩飾,我們普通說掩飾,就是矯設。「矯設方便」,就是掩飾自己,怕人知道、怕別人說,表現得好像沒有犯錯,自己好好的,這樣子把犯的錯誤隱藏在裡面,這一種心是歪曲不直的。佛法講質直,這個樣子一來,在佛法之中,沒有辦法的。經上說比喻,好像要從樹林裡把一根樹木拖出來一樣,直的話,一拖就出來了;彎彎曲曲的話,到處都掛住了,就不容易出來。真正要修行、要解脫,這種諂曲的心很不容易的,這是一種重的煩惱。

為什麼要這樣子呢?「謂於名利有所計著」。假使把自己的錯誤、過失說出來,使人家發現、知道了以後,名也沒有了,利也失掉了。為了執著名利,所以就諂曲,掩飾自己的過失,這種心理叫做「諂」,所以說「是貪、癡分」。一方面他有貪心,貪這個名利;一方面是愚癡,用正當的方法可以解決的,他不。這樣子,過失愈來愈重,所以「障正教誨為業。」有了諂心,對於佛法之中正當的教導、教誨,就障礙了。這個教誨是什麼呢?一個人有了錯誤,別人說:「某人!你這個事情不可以啊,要懺悔。」或者覺得你還沒有一定犯什麼大錯,「這個不得了,你這樣下去,不對的喔。」人家好好的教導你、開示你,這種諂的心不受教誨,不但不承認,還用個方法來掩飾,好像做得很好一樣。不受教誨,和上面的覆一樣,不肯懺悔。覆,純粹是對自己;諂,是對外的。

「復由有罪,不自如實發露歸懺,不任教授。」另外,因為他有了罪,不肯老老實實的發露、歸依懺悔,所以不任教授。這一種人成了一種不能教化的人,就用不著教了。其實,這和上面的「覆」非常之相關的。

這許多,很多都是在宗教方面講的,說佛法裡面出家人在修行上要怎樣怎樣。其實,瞭解這個原則,就是一般在家人,還是很多很多這種同樣的東西,都是不好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