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註本)-或以信願入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三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於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三德,不免會有所偏重。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7)。又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8)。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類。其中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9)。這是智增上菩薩,近於聲聞的法行人,著重於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10);也就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為悲增上菩薩。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11)。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在初學時,有此三類的不同;因為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三德齊修,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

註解:

[註 5.007]《大智度論》卷四〇(大正二五‧三五〇上)。

[註 5.008]《大智度論》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

[註 5.009]《大智度論》卷三九(大正二五‧三四五上──中)。

[註 5.010]《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註 5.011]《大智度論》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