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六節 通契經

第六節 通契經

第一項 依三性通大乘經

甲 通方廣教

一 正釋三性

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說方廣教,彼教中言:云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說無所有。云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為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緣生法的唯識無義,虛妄無實,已可宣告成立。現在就以這成立的三性說,貫通一切大乘經。

方廣,是一部經的別名,還是大乘經的總稱?這雖難確定,但據《集論‧法品》的解釋,這是大乘經的總稱。《莊嚴論‧述求品》也說到幻等八喻,以為『世尊處處說此八譬』,可見不是一經的名字。開顯廣大甚深的法性,所以叫方廣(有人見後《梵問經》有密意二字,判方廣教是顯說,錯)。

佛在「大乘中說方廣教」,凡是怎樣說的,「應知」在說「遍計所執自性」?「應知」依「無所有」的「異門」而說的,像無實,不可得,非有等,就是。「依他起自性」又怎樣可知呢?凡是說「如幻燄」等八種譬喻,就可以明白他在說依他起性。「圓成實自性」呢?凡是「宣說四清淨法」,就「應知」是說圓成實性。本論的圓成實,範圍很大,凡是清淨法,都包括在內,所以本論沒有別立清淨依他的必要。四清淨是:

一、「自性清淨」:它的本體,從來是清淨的,不是染污所能染污,就是在眾生位,也是清淨無染的。這自性清淨,隨義立名,異名是很多的,這裡且說六種:(一)、「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如不變,這真實不變的法性,說名真如。(二)、「空」:這不是說無所有,是因空所顯的諸法空性。(三)、「實際」:不虛假叫實,究竟叫際,就是諸法的究竟真實性。(四)、「無相」:於法性海中,無有虛妄不實的亂相。(五)、「勝義」:勝是殊勝的妙智,義是境界,妙智所證的境界,叫勝義。(六)、「法界」:三乘聖法,依此而有,所以名為法界。此自性清淨,即在纏真如,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

二、「離垢清淨」:這「即」是真如等的自性清淨法,「離一切障垢」顯現出的清淨本來面目。離垢清淨與上面的自性清淨,不但是一體,並且沒有增減垢淨。不過在因位未離垢時,叫自性清淨;在離垢的果位,叫離垢清淨罷了。

三、「得此道清淨」:能得能證這清淨法性的道,像三十七「菩提分法」、十「波羅蜜多等」。這裡說的,還是單指無漏道,還是也該攝地前的世間有漏道?依本論的思想說,厭離於雜染趨向於清淨的,雖還在世間,就攝屬清淨法。如前說的正聞熏習,尚且是法身所攝;世間波羅蜜多,像加行無分別智等,當然是包含在這得此道清淨中的。

四、「生此境清淨」:能生此清淨道的所緣境,就是「諸大乘妙正法教」,也是清淨的圓成實攝。這大乘教法,為什麼是清淨的呢?「由此法教」,是引生「清淨」無漏道果的因「緣」,不像顯現似義的亂相,是雜染的因緣,所以「非遍計所執自性」。它是佛陀悟證「最清淨法界」的「等流性」,不像依他起是從遍計妄執熏習所生,所以也「非依他起自性」。不是依遍二性,當然是圓成實性了。這「四法」,可以「總攝一切清淨法」。

【附論】四種清淨,就是三種般若:生此境清淨是文字般若,得此道清淨是觀照般若,自性離垢清淨是實相般若。龍樹菩薩說:三般若中,實相般若是真般若;觀照般若在它能顯發般若方面;文字般若在能詮顯般若方面,說它是般若。無漏妙智契證實相無相的空性,境智不二,為超越能所,融然一味的實相般若。離垢清淨,不但是一般人心中的寂滅性而已。

唯識家平常把圓成實分兩大類:一、不變異圓成,就是自性離垢清淨;二、無顛倒圓成,就是得此道生此境清淨。他們把自性離垢清淨單看為無生滅不變異的法性,把四智菩提(生滅)攝在得此道中。但從另一方面看,法性本來清淨,由聞教法而修清淨道,由修清淨道而顯現離垢的清淨,這離垢清淨是攝有果位福智的。陳那論師有般若注釋,把四清淨解說為四種般若,離垢般若,與一般所說的離垢清淨不一樣。

此中有二頌:幻等說於生,說無計所執,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自性與離垢,清淨道所緣,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此二頌是引用《阿毘達磨大乘經》的。「幻等說於生」的生,是依他緣生法。「說無計所執」的計所執,是遍計性。餘文是重頌圓成實,其義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