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承擔

臨終承擔

就佛法而言生命是永續的,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雖然這結束後的開始,充滿著未知——到什麼地方?生長在哪一個家庭?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太多的問號與不確定性。

所說的未知、不確定性,意味著多重的可能性,留給在世的人去期待與想像。尤其在大乘佛法所謂的乘願再來、再來人間,死亡固然是擔子的卸下,但同時也是另一承擔的提起。

證嚴法師對於親近弟子的離世,總是以「師徒相約」來寄許勉勵,告知臨終弟子「生生世世」的菩薩道,先去的人為後到的人鋪路,使在行願接續、接力的過程中相互搭配、彼此補位。

如此臨終既要喜捨萬緣,也要勇猛承擔——死亡將成為另一擔當的開始,而且是「任重道遠」;這對生者和亡者言都是療癒慰藉,生者能夠安然放下,亡者得以釋然離開,兩者皆輕安自在。

然而這只是對於悲心殷切、利他堅定的菩薩行者而言,相對的若不是菩薩根機,生前沒有這樣的願力,臨終寄語的當下恐成亡者的壓力,尤其厭離心切的行者,世間的苦痛使其早已不想再來,又何以重任賦予?

證嚴法師的「師徒相約」體現了菩薩誓願,生生世世人間修行,所希冀的不是他方世界的美好,卻期能在苦難的人間中建立安樂淨土。

華人佛教的死亡多說「往生」,此除意味生命相續外,也象徵「生生不息」的光明與希望,從死寂意念到生機開顯,讓死亡增添了正向的意義內涵,在最後生命歷程中成就苦痛的安頓與超越。

相關文章    佛心師志之生生世世

 

轉貼自林建德<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