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聲香味觸是物質的疑問。

姓名或匿稱: 
夏湖蓝

首先感謝版主對我上一個問題的認真回覆,自己讀經論常常碰到很多問題找不到人解答,(慧}命不該絕啊,能找到這麼一個地方。 地、水、火、風四界,為物質的四種特性。『雜含』(卷三‧六壹經) 說:「所有色,彼壹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壹切物質,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的五根,五塵。 地、水、火、風,為世間極普遍而作用又極大的,所以也稱為四大。人類重視此常識的四大,進而推究此四大的特殊性能,理會到是任何物質所不可缺的,所以稱為能造。 地即物質的堅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質的濕性,作用為攝聚;火即物質的暖性,作用為熟變;風為物質的動性,作用為輕動。隨拈壹物,莫不有此四大的性能,沒有即不成為物質。 ---------- <<佛法概論>> 我的問題很簡單,五塵中的聲香味觸從哪裏能看出來有地、水、火、風四界的特性,比如聲的堅性表現在哪裏?濕性暖性動性怎麼看得出來?香味觸的這些特性有如何觀察得到呢? 謝謝大家!

回應

本題「基於禪定經驗考量」,我寫信請教一位緬甸的禪修比丘,由於通訊的不便,回覆較遲,請夏湖蓝法友見諒。

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上,佛法所說的「聞量(聖教量)、比量、現量」三者(這如同:教證、理證、親身體驗),有其因果的連貫性及修道次第的必然關係性。所以印順導師說:

修學佛法,初步應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所聽聞的,雖不是諸法的實相,但這名言章句,是佛、菩薩體證實相,為應眾生可能了解的機宜而建立的;我們依此方便,可以漸次昇進,以到達與佛同樣的證悟。……不能根源於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於甚深的佛法有所了解。離此至教量而專談現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由聽聞正法,進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即從聞而思,以便從思而到達修證;即以思慧為主而兼攝聞慧、修慧──實際觀察的階段,名為比量。(<<中觀今論>>p.53 ~ p.55)

有關《雜阿含‧61經》所示:「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如何觀察「四大」,其修行方法及四大之特性,在《雜阿含‧42經》(七處三觀經)、《雜阿含‧273經》及《雜阿含‧494經》等有簡略的介紹,另於《中阿含經》卷24《念處經》、《中阿含經》卷42《分別六界經》及《中阿含經》卷7《象跡喻經》等,則有進一步的說明。而緬甸帕奧禪師曾引用南傳的《大念處經》詳細指導修習「四界分別觀」(可參考帕奧禪師《如實知見》,第四講之〈如何辨識色法〉,P.103~P.128)。以上提供了「聞量(聖教量)及比量」(即教證及理證)的教導,至於「親身經驗」方面,我特別寫信請問一位在緬甸精進禪修的比丘法友(他是學習帕奧禪法的),他的回覆如下,請參考(每個禪修者可能有深淺不同之體驗):

 

色法是由四大所組成,也就是每一個色法裡都有12個特性,但不是每一個特性都特別明顯,而是「相對的」明顯。

文字、語言只能「概念」的知道,與實際透過禪定力所覺知到的不同,而且每個人的「感覺」、「感受」也不完全一樣。比如:

「軟、硬」、「冷、熱」看似極其普遍的四大特性,在不同人可能就是有著不同的覺受。所以常可耳聞,在寒流來襲時,有很多老人家反而說身體很熱,所以一直想要脫掉身上的衣物,因此很快就感冒了,這就是對四大不同的感受。

「色法」是由四種元素、6組相對特性所組成:

地有:硬、粗、重、軟、滑、輕,3組相對的特性。

水有:流動、黏結,1組相對的特性。

火有:熱、冷,1組相對的特性。

風有:推動、支持,1組相對的特性。

身體的四大,要如何得知:

1、「硬」,可以咬牙一下,牙齒是硬的感覺。也可以骨頭跟肉做相對比較,骨頭是比肉硬。肉比骨頭軟、肉比腺體硬。

2、口水、血液的「流動」、筋絡的「黏結」。

3、體溫有很明顯的「冷、熱」表現。

4、身體的伸展、彎腰與「推動」、「支持」有關、

同理,外在色法也是:
水的「流動」是明顯,但水也有「黏結」的功能,它可以把泥土黏結成團。
同時水有「冷與熱」相對表現:淺水比深水溫熱,海底100米的水,比500米的深層水溫熱。100米下的水溫比海岸邊的水冷。

以聲音為例:
音波一定與「風」的推動有關,沒有推動性,是無法產生波浪動的。而「風」中(空氣)一定含有些極微的「水」氣,所以就有流動與黏結。能流動或黏結則有輕、重之別,有輕重必有軟、硬,有軟、硬,必有推動性與支持性。

能聞到氣味,一定有「風」,有風就有「輕、重」與「水、火」的特性。這些很難一一舉例說明!

總之,每一個色法必有這相對的特性,只是明顯或不明顯。一般沒有實際修四大經驗者,只能概念的知,要想真正「智見」到究竟的一一四大特性,就需要透過禪定力的開發才能覺察到實際存在每一個色法(每一個人、物)之一一微細元素。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