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年譜-民國三十年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庚辰──辛巳),大師五十三歲。

一月一日,大師於漢院慶祝元旦,講「慶祝勝利年的新的慶祝意義」(文)。

六日,緬甸記者團來華,訪大師於縉雲山。大師聯合漢藏教理院、中國佛學會等五團體,於縉雲山開會歡迎(海廿二、三「佛教新聞」)。

十日(編者自筑還山之次日),大師指導發起「太虛大師學生會」,集籌備員法尊等面致訓詞,福善、周觀仁記:

『為我的學生,要從四方面去學:一、修行:這中間,包括聞思修慧,由聽講、研究、靜坐、思惟,以至於根據六度四攝之原則,表現於行為上者都屬之。二、講學:如法會講經,或學院授課,乃至著書立說,翻譯流通等皆是。三、用人:一件較大的事,不是那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必須和合各種不同才能的人。所以要有團體的組織,並要有領導的人善能用人,最重要的能自知知人。四、辦事:佛教的事,亦有多方面的,如學院僧寺等,往往與政府社會發生種種關係。若遇疑難的事,要有判斷力;困難的事,要有忍耐力。觀察於法於眾有益的事,務須任勞任怨去處理應付,不可畏縮。如於法於眾無益者,勿為虛榮私利,和人爭持不捨!

『以上四事,各人宜時時對自己反省,對他人觀察,於上四事中,長於那種或短於那種,互採其長以補其短。切不可以己之長而憍人!亦尊重他人長處,勿生嫉忌!對他人之短處,要原諒而不輕視;自己短處,要自勵而不放鬆,可以改正補充。以此種精神為和合同事之準則,則機緣一到,將來許多佛教的大事,當可必成。

『在我的意境上,向來是以全國乃至世界人類佛教為對象,攝受的人非常廣泛;覺得無論什麼人,都有他的用處的。……如有些學生還了俗,甚或跑到異教中去,只要對我或對佛教的信仰,沒有完全破壞,也可借他將佛教輸送到異教裏去,達到佛教細胞深入社會各階層之最高目標。所以,只要能有集中的信仰精神攝持力,不管親疏近遠,在有秩序的系統組織下,以整個世界人類和佛教為對象,方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好將此意,從組織學生會而貫達到我的各個學生』!當時所說之會員資格,返俗者與入異教者而外,更有「去陝北者」一項。時國共關係日見惡化,乃囑福善刪去。蓋以大師之意境,即夜叉羅剎亦有其用處。學生會組織,大師約學約行而分別為核心、幹部等層次。惟以戰亂影響,進行又復中止。

十一日,大師去渝,推動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事。設「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預備處」於南岸獅子山慈雲寺,大師因多駐錫其處。

十三日,佛教之慈善家朱子橋卒於西安(海廿二、三「佛教新聞」)。

十五日,大師五二初度,緇素集重慶羅漢寺祝壽(海廿二、一「佛教新聞」)。

二十六日(「除夕」),大師於華岩寺度舊年(詩存續集)。

二月一日,唐大圓卒於湖南之寶慶(海廿二、八「佛教新聞」)。

二日,東方文化協會,函舉大師為名譽理事(海廿二、三「佛教新聞」)。

十五日,大師為出錢勞軍運動,於中央廣播電臺,作「出錢勞軍與布施」之呼籲(海廿二、三「佛教新聞」)。

三月,西安康寄遙,商承大師,擬辦世界佛學苑巴利三藏院於西安大興善寺(與康寄遙書四)。

大師籌備中國佛教會整委會事,一以內政部意在提產(充新縣制經費),不願與社會部相協調;一以屈文六從中反對,致停滯而未能實現(與康寄遙書五;六)。

其間,大師應中華大學陳叔澄校長約,蒞校講「菩薩的政治」,范鴻元記(文)。

四月,大師病兩臂麻木酸痛,於月底回縉雲山靜養(致法尊書四八;致康寄遙書六)。

五月五日,滇邊特區佛教聯合會成立(海廿二、七「佛教新聞」)。

六月二十一日,大師作〈時論摘評〉(文)。〈閱竟無居士近刊〉,亦是時作。

是月,大師於漢院講「諸法有無自性問題」,演培、妙欽、文慧記(文)。漢院比年多弘宗喀巴之中觀無自性說,大師特以唯識之三性義,成立中國佛學之有自性論。如云:

『從這圓中性去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到臺賢禪淨佛教的兩個特點:一、在理趣上,從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圓中性,闡明一一法莫不是一切法的「法界全體性」,本來圓滿,無欠無餘。……二、在行門上,從統一切法的現前一念心,成為「攝歸自性心」。所以在用功修行時,都從現前一念心為著手處』。

七月,大師作〈抗戰四年來之佛教〉,以紀念七七而勉諸佛徒(文)。

是年暑期,三民主義青年團重慶青年夏令營,舉辦於北溫泉。大師以張治中(主任)之徵求,選派漢院學僧參加(海廿三、一──二「佛教新聞」)。是

後,年有參預。

八月底,大師應重慶(朝野舉辦)華嚴法會之請,蒞會說法,講「建立人間的永久和平」,福善記(文)。時值溽暑,大師不日回山。

九月,漢院秋季開學,大師以「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為訓,心月記(文)。

是秋,大師於漢院續講《真現實論》宗體論之「現覺實變」、「四現實輪」。

十一月十日,大師以政府無誠意,中佛整委會成立無期,乃通告將「中國佛教會臨時辦事處」,「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預備處」結束(文)。

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是年冬,貴州高峰山,奉獻大師以辦菩薩學處。大師命止安先往接收籌備。惟以山鄉阻隔,治安不良,人事難集,未能積極實現。「菩薩學處簡章」,即此時擬訂(海廿四、一「一月佛教」)。

是年,大師作〈改進藏族經濟政治教育之路線〉(西藏問題之適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