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欲」是什麼

  「欲」是什麼,一般佛教界(通俗的佛教),缺乏明確的界說。有說是欲望;有解說為難填的「慾」壑。不問欲是什麼,總之是都把欲看作可咒詛的、應厭離的。當然,「離欲」、「斷欲」、「呵棄諸欲」等,是佛所一再開示的,毫無疑問。但如無簡別的,解說為斷絕欲望,這就難怪──世間學者要把佛法的人生態度‧看作向後勦絕;佛教徒自身,也流於消極而奄奄無生氣了!對於「欲」,無論是為了自修、為了佛教,佛教界是應該認清而有一正確態度的!

  佛法中,本有「善法欲」,為信修趣證的重要因素。然「善法欲」一詞,非常生疏,而大家只是著重於染欲的厭離。這也許有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吧!在中國 [P370] 古典中,欲是偏重於穢染的。如說:「欲不可縱」;「懲忿窒慾」;「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等。這點,姑附記於此。

  現在,先從雜染的欲來說。說到「欲」,便應留意到「離欲」。欲與離欲,佛法中有廣狹二義。一、廣義是:如經上說:「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這是通稱三界修所斷煩惱(思惑)為欲;離欲,即斷盡一切修惑而究竟解脫。所以聖彌勒說:「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二、狹義是指欲界修惑而說,如修得初禪,必須「離欲及惡不善法」。從「欲」的字義去考究,相信欲的本義,確是約欲界而說。欲界,無疑是染欲最強的,尤其是男女欲,所以稱為欲界。佛經中,凡與上界煩惱相對的欲界煩惱,每以欲立名。如三愛中,對「有愛」而立「欲愛」;七隨眠中,對「有貪」而立「欲貪」;三漏中有「欲漏」;四瀑流中有「欲瀑流」。可是,這雖說是欲的本義,也可說是欲的淺義。在印度舊有的宗教思想中,人間,(欲)天上,魔宮,都是有男女欲的,都是生死而無常的。超過了這,便到達常 [P371] 恆自在喜樂的梵界。但依佛陀的如實知見,認為離此人、天、魔──欲界而到達的梵界,還沒有出離生死,並非究竟。這種繫縛生死的(梵天以上的)惑力,也就叫做欲,所以立為三界欲。要斷盡三界的修惑,才是究竟的無欲界,才是究竟的解脫。

  在三界中,欲是側重於欲界的。但在煩惱中,欲是側重於「愛行」的。這是說:佛說的生死根本,不外乎無明與愛。如約三界來說,從來的小乘、大乘,都一致的分為二類:見道所斷的,見行的認識錯誤;修道所斷的,愛行的情意倒亂。如就欲界人類,發展得明顯來說(餘界,餘趣,或由於定力所伏,或由於知識蒙昧,都不顯了),那便是見與欲了。佛說:以欲為本,所以民民共諍,王王共諍。以見為本,所以宗教師也彼此相諍。欲是愛行的,有時與貪愛並無多大差別,如說:「貪異名者,……亦名為欲」。「彼愛,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不過從其特性而說:欲是「於彼彼境界隨趣希樂」,有著向外(實也通於向內)希求的特性。而愛是更重於希求自體的存在。貪,是「於受用喜樂堅著」,現出染著 [P372] 而戀戀不捨的情形。總之,約染欲來說,欲與貪及愛,大致是相同的,不過欲特重於欲界的物欲(向外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