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流轉還滅之因依

  上面說到如來藏為涅槃所依,有如來藏,眾生方能得涅槃解脫。同時,如來藏也為生死所依,因此眾生也才有生死輪迴。為說明如來藏確為生死涅槃的所依體,所以先泛說此流轉還滅的因依。佛教對於生死涅槃的二大問題,大家是絕對確認的。而現在問題在:眾生怎樣會有生死?又怎樣會得涅槃?生死與涅槃,這總得有個原因的。這一原因,說來非常簡單,也無人反對,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是以「無明」為生死流轉之因,以「般若」為涅槃還滅之因的。說到生死輪迴,分為惑、業、苦的三類來說明,眾生由惑造業,由業感(苦)果,由果而再起惑,如是相續不息,而成生死流轉。這惑、業、苦三事,如詳細的分析起來,即是十二因緣;而成為眾生生死根本的,主要即是無明,煩惱的根本。一切法皆從緣起而有,眾生生死根本的無明,也可說有其原因的。但從有情招感生死苦果的立場說,無明實為主要因素,無明的生起,即是由眾生的情意顛倒錯亂,對於宇 [P322] 宙真理分辨不清,而在一切如幻的現象上起虛妄分別,執有執常,迷於事理,所以無明的特性,即是不明了。說到涅槃解脫,依一般的解說,是由般若慧而成就的。真正的說來,涅槃並非只依於般若慧的,如皈依三寶,持戒修定,由戒定的熏修,發生智慧,由慧斷煩惱而證涅槃,有著次第的相依關係。但在斷煩惱證涅槃的要因來說。不能不說是慧的功用。般若義譯為明,與無明相反。所以經中說:「無明為一切不善法根本,明為一切善法根本」。這樣,可以了解「無明為生死流轉的因依,般若為涅槃還滅的因依」了。

  然據一般大乘經論的闡釋,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又有二個基因的:一、從無明而說到心識;二、從般若而說到空性。在佛法中,無明只是一種心所法──附屬於心識的心理作用,它並不能單獨發生作用;無明的發生作用,必先有心識與之相依,因此可以說,有心識才有無明,無明是以心識為所依的。心識與無明相應,無明才能成為生死流轉之因。依一分學者說:有情生死流轉的原因,即是心識活動,而這即是所謂的「有取之識」,是有煩惱,有雜染的識。我們一生下 [P323] 來,即有精神活動──識,因為有此識,所以無明煩惱──心所法也即跟著而來。『八識規矩頌』說:「去後來先作主公」,也即是指的此識。如將無明煩惱滅掉,則雜染的有取之識不能成立。所以,識不是生死之因,而只是生死的所依;而為生死之因的還是無明。無明既然以心識為所依,則能得涅槃成佛的般若,當然也是有所依的,般若的所依,即是空性。般若是證悟諸法如性的智慧,有般若智才能證悟真如法性,有真如法性才能發生般若智。因此,般若智與真如法性有關。如無真如法性,則般若不能發生,沒有般若,便不能得涅槃,成佛。然依唯識家說:心識為清淨雜染法的所依,如心識與無明相應,即成雜染的生死流轉;如心識與般若相應,即成清淨的涅槃還滅。所以說:識是染淨依。再說到空牲,眾生的生死流轉,是因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別執著,為無明所迷。聖者的涅槃解脫,因為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虛妄分別,執常執我,而由般若現證空性。所以,空性為迷悟依。由此看來,心識不但與生死,也與涅槃有間接關係;而空性不但與涅槃, [P324] 與生死也有間接關係了。

  在一般人所承認的「無明」與「般若」中,抉擇出「心識」與「空性」的二所依性。這在大乘佛教中,可說是共通的。不過,大乘中有一部分經論的見解,主張雜染法有雜染法的因,清淨法有清淨法的因。比如說,雜染法從那裡來?依通常說由無明而來,但無明並非一切雜染法的親因,而祗是它底助因。同樣地,般若也不是一切清淨法的親因,而祇是它底助因。依唯識家說,無漏清淨法的生起,是從無漏種子來的,無漏種子具足一切諸法,所以一切法是各有其因的,不能說都由般若而來。般若的無漏種子,只能生清淨的般若,並不能生其他的無漏清淨法。雜染法的生起,是由有漏的雜染種子所引生,所以一切雜染法,也各有其種子的,如貪瞋癡等不善法,各各有其種子,並非都由無明而有。比如農夫種穀,必要有生長穀子的種──親因,如無親因的穀種,儘管客觀條件如何具備,也無穀子可收穫。這樣,一切的不清淨法,一定有其不清淨的種子,而這便是惑業苦──三雜染法的親因緣,無明祗是助它發生作用而已。眾生的得涅槃成佛, [P325] 也當然有其無漏清淨種子;一切無漏種子,便是一切無漏功德的親因。從佛法的這一意義去說明,非常容易明了。所以,要安立生死涅槃,必須先說明雜染因與清淨因。雜染法,一切眾生是現成的;推究起來,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但般若等清淨法,我們從未證悟過真如,從來不曾有過無漏現行,那般若等淨法,到底從何而有?說到這個問題,便要談到如來藏的清淨因了。

  如上面所說,空性與識心,對生死涅槃,都可說有著關係的,這是諸宗共許的。但對清淨與雜染因,就各有不同的解說。依一般說,雜染因是依心識,清淨因是依空性的。但在唯識家說,雜染因與清淨因,都是依心識的。而真常學者說,雜染因與清淨因,都是依空性(如來藏)的。從這些不同的主張中,彼此自然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對生死涅槃問題,在解說的理論上,也有根本而顯著的不同,這便形成了分宗分派的起源。其實,如廚師煮菜,將菜配成各式各樣,但其真正材料,不過只有幾樣而已。生死涅槃的依因,也是如此,由於學者的所見不同,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解說,其實問題還是這些。 [P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