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罽賓中心的佛教區

  釋迦佛時,佛教本只流行於恆河兩岸,律典稱此為「中國」。阿育王時代,佛教向南北擴展。南方到達磨醯沙漫陀羅,婆那婆私;又越過大海,傳入錫蘭,成為分別說系赤銅鍱部的化區。北方到達罽賓,又擴展到西北及東北。錫蘭、罽賓及以北地區(回教侵入為止),不屬於印度,而文化是印度佛教化的。在當時,南北都還是初期佛教。到五百年頃(西元前後),印度全境──從南到北,到處有大乘興起。罽賓及以北地區,為北方的大乘重鎮。南方是:東印的烏荼,南印的安達羅,(南)憍薩羅,都是大乘區。錫蘭孤立海中,所以雖有大乘傳入,而多少保持舊有的傳統。北方是大陸相連,所以罽賓東北,都成為大乘盛行的地方。大乘佛教是南北呼吸相通的。從發達的情況來說,在安達羅與貴霜王朝時,[P225]大乘是由東南而西北的。笈多王朝時,南北同向中印會合。後期佛教是由西北而流向東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通道,主要為陸路,越過蔥嶺,從西北而來。由海道而從南方來的,到南朝才有重要的地位。由於交通的著重陸路,所以西北印度──罽賓區的佛教,與中國佛教的關係最密切,尤其是漢、魏、兩晉時期。說到罽賓區,漢、晉以來,一向指犍陀羅、烏仗那一帶,(先是賒迦,後是)貴霜王朝的政治中心(隋唐才以迦溼彌羅及迦畢試為罽賓)。從此向東,是迦溼彌羅、支那僕底、闍爛陀羅等。向西,是那揭羅曷、迦畢試、梵衍那、縛喝(吐火羅政治中心);又從縛喝影響到安息(西)、康居(北)。向北,深入山區,是烏仗那、商彌,到達蔥嶺的羯盤陀(今新疆的蒲犁)。從羯盤陀向東北,是沙勒、龜茲、焉耆;向東,是斫句迦、于闐。這一區域,文化的重心是犍陀羅一帶。而從佛教來說,是以大雪山、雪山(蔥嶺)為中心,而向東南西──三方擴展的。蔥嶺以東,北道的沙勒、龜玆等,是小乘區;而南道的莎車、于闐,為大乘的教區。蔥嶺以[P226]西,吐火羅、康居,都是小乘教;安息也以小乘為主。山南,烏仗那、迦畢試、呾叉始羅,是大乘重鎮;迦溼彌羅卻是小乘。在這區域裡,犍陀羅是大小並盛的佛教中心。佛教傳入中國,大家知道初期是安息、康居、大月氏。大月氏在漢代,是佔領阿姆河上流,統治著大夏的國家。但在西元二世紀前後,大月氏是貴霜王朝的別名,也就是罽賓中心大佛教區的王朝。所以傳入中國的月氏佛教,除早期外,實從犍陀羅等來,不應該看作吐火羅或縛喝的。

  罽賓區(從印度河上流山地到新疆西南山地)是著名的禪觀勝地;從此發揚出來的佛教,有小乘也有大乘。初期,這裡是屬於阿難系統的重經派。由於研經習禪而分化出來的,首先是阿毘達磨論師,以迦旃延尼子(前二世紀)的『發智論』為宗;『發智論」作於支那僕底,成為說一切有部。以一切有為宗的極端派,是『大毘婆沙論』一系,此論集成於迦溼彌羅(二世紀中)。破『俱舍論』的『順正理論」主眾賢(四、五世紀間),也屬於此系。溫和些的,被『婆沙論』稱為犍陀羅師或西方師的,如『品類論』作者──西方摩羅的世友(前一世紀)[P227];『甘露味毘曇』的作者妙音(二世紀),『阿毘曇心論』的作者法勝(三世紀),都是吐火羅人,『雜心論』的作者法救(四世紀),是犍陀羅人。而生於犍陀羅的世親(四、五世紀間),作『俱舍論』,也屬於此系。

  其次發展完成的,是經部師譬喻師,到鳩摩羅陀而大成(二、三世紀間)。鳩摩羅陀是呾叉始羅人,後來宏化到蔥嶺羯盤陀。經部師或譬喻師,本為說一切有部的別系,如持經者大德法救、覺天;經部異師世友(「尊婆須密集論」的作者);僧伽羅叉、脇、馬鳴等都是。他們是禪師,又是努力宏化的布教師,引用種種譬喻──本生、故事、比況來說明經義。依『西域記』,釋迦的本生談,都指定在犍陀羅、呾叉始羅、那揭羅曷、烏仗那、僧訶補羅,這就是貴霜王朝的政教中心,犍陀羅藝術的發皇地,譬喻大師的教化區。譬喻大師的作品,富有文藝性。凡是譬喻大師,中國佛教一律稱之為菩薩。他們與大乘取協調的態度,兼容大乘而決不拒斥的。鳩摩羅陀以後,經部師向南方宏化。世親同時的室利邏多,在中印度阿瑜陀作經部毘婆沙。經部理論的嚴密化,不再像譬喻大師宏法的活力[P228]了!

  罽賓中心區的大乘佛教,是非常活躍的,但沒有宏通大乘的事跡可考。除從我國譯經史上,推得大乘經論的流通情況外,有兩點可為明證:一、據古代遊歷者的報告,北印的烏仗那、迦畢試、那揭羅曷、呾叉始羅;新疆的于闐、斫句迦,都是大乘佛教盛行的地帶。中國與印度間,隔著千山萬嶺,而對於入山專修及遊化的僧眾,是能克服來往障礙的。以大雪山為中心而延展到南北,都是習禪的勝地(羯盤陀、烏鎩、斫句迦山地,都有比丘入定久住的記載),也是大乘佛教傳通的道場。傳說龍樹入雪山,從老比丘得大乘經;斫句迦山區有大量的大乘經;陀歷的山岩中藏有大乘經等,都可看出此一山區與大乘佛教的關係。二、『般若經』說到後五百年,『般若經』大行於北方;『大悲經』說到宏法於北印的大師;『華嚴經』說到菩薩住處,也重在北方,還說到于闐的牛角山寺;『大集經』晚譯部分,說到從北印,經雪山而到達西域(今新疆)一帶的地理誌。這些,都可以看出大乘經流傳在這一區域的情形。[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