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父親造就宗師之偉大

缺席的父親造就宗師之偉大
印順導師圓寂後,更新版的自傳《平凡的一生》出版,披露他十五歲(民國九年)時,奉「父母之命」與大她三歲的女子(引寶)結婚,並在十七歲時當了爸爸、生了個女孩(金娥),二十四歲時又生了一個男孩(惠生)。可知,在他俗家生活中,不只娶了太太,還有一女一男的稚幼子女。

 
印順法師是在民國十九年出家,時年二十五歲,這時他的妻子二十八歲、女兒八歲、兒子一歲;正值小孩嗷嗷待哺、稚嫩可愛之際,他選擇了出家求道。他固然知道家庭責任所在,但他也一直忘懷不了修道理想,終究在俗情與道業中做出選擇,離開了最摯愛的親人。
 
這心理的轉折如他所說:「出家好,但引寶呢?金娥呢?惠生呢?我不能不顧念妻兒。但不能從事農、工、商的我,能專心學醫、教學嗎?不可能!我的心,已屬於甚深的佛法,時時想到復興佛法,利濟人群。我終於在對引寶、金娥、惠生的深深歉意中,遠離家庭而去了!」
 
讀到這一段總讓人五味雜陳!我自己也有妻小,女兒還不到兩歲,我實難想像就這樣拋下她們,走我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人各有志,這是相當不得已的決定。在母親、叔祖父、父親兩年間相繼死去,讓印順法師深感諸行無常、愛別離苦,終在憂苦不堪中成就了他出家學佛的決心。我相信在他漫長的修道生涯中,內心不時浮現妻小影像,也默默祝禱、迴向他們一切安好!
 
民國八十三年,八十九歲的印順法師回到他的故鄉,離當初出家已整整六十四年了,此時女兒七十二歲,兒子六十五歲;這缺席的爸爸看到不只是成年、而且亦為老年的孩子,心理究竟有何感想呢?
 
導師說:「別來六十多年了,相見不免有意外的感覺。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引寶已於民國三十四年去世。……惠生邀我去他的家,見到了惠生的兒子,茂榮與茂鑫:金娥的兒子,子康與子林:還有下一代的兒女。這麼多的人,是當年離家時所想不到的。大家相見,想起從前,都不免又喜又悲的!」
 
又喜又悲、悲欣交集,這心情可以想見、可以理解。人為了完成更遠大的夢想,不得以犧牲了兒女私情,佛陀當初不也如此嗎?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不亦如此嗎?當面對人生兩難情境,忠孝不能兩全時,還是要毅然決然作出決定--「若為一家捨一人,若為一村捨一家,若為一國捨一村,若為己身捨天下,若為正法捨己身」,佛法亦如是教導,我們只能說這就是人生,修道的人生就是如此!

相關文章  修行者的長情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