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的知識

解脫的知識

人世間一切知識都是為了面對「苦」的問題,不管是「身體的苦」或「心理的苦」。依佛教「八苦」來說,「身體的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心理的苦」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這身、心的七苦統攝為「五陰熾盛苦」,此乃「純大苦聚」的關鍵,上述七苦可說是「五陰熾盛苦的表現形式,我們以下表略示之:

 
image
 

其中屬於身體的生苦,固然和投胎出生的苦有關,但應不只是指出生、生育或生產的苦,而還包括生存、維生的苦,如人要吃飯、要睡覺,如果餓肚子、睡眠不足即會感受到苦,這或也屬於生苦。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可以說是「物質」與「精神」不同面向的關注,分別解決「身苦」和「心苦」的問題。如不管是果樹栽種、建築房子、鋪橋造路、經商賺錢等知識技術,都是「世間法」,主要是身體需求及生活困難上的因應;但佛教追求的是「身苦心不苦」,因此「修心」成為關鍵(「修心」又不離「止觀」),佛法乃是「心內求法」的「內學」。

 

換言之,佛法的特色在「出世間法」,這「出世間法」即是關乎「解脫的知識」,任何的知識所難以觸及,即便觸及也未必能有效處理,終極徹底的解決「心苦」問題,唯依「究竟真實」的佛法

 

然而,雖是「世間法」,卻也相當重要,尤其菩薩度眾的方便即著重於此,如菩薩當於一切「五明」中求,其中除「內明」外,其它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雖屬世間法(共外道世學),但卻也是菩薩所必學習的。

 

可知,世間或世俗的知識在「解脫道」看來無關緊要,只求有不求好;但世間法、世俗知識在「菩薩道」卻異常重要,因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未成佛前菩薩即以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來結人緣、結善緣。

 

只不過,「解脫」仍是佛法的核心,佛教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必須是這門知識(甚至是技藝)的專家,唯深化此一專業,才無枉於自身之選擇與定位。

回應

佛陀若不用文字語言則無法教導弟子滅苦之法。但這些文字語言概念不是真實法,是相對法。說無我除了因為五蘊是無常生滅法外,還包含因為六識裡沒有任何實體的存在。沒有體驗過禪境的心是無法理解的。受、想、行(思、意志)不是心識,但離開心識卻無法存在。實際上色、受、想、行蘊毫無知覺,是因為有識而被覺知。但這“能覺知”的心,就像破碎成無數個的小鏡子,但沒有鏡子的實體。它是行蘊攀緣而來,一個眼耳鼻舌身識的出現,配上一塊碎鏡(形容抓取、映照的作用,無實體),結果是看不到心識,只察覺到鏡子裡的眼識或耳識或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這個碎鏡生滅極快,可能是0.0幾秒的抓取速度,它抓取的對象是六識。例如一個人站在你面前說了一句話就走了,但心識當時黏著抓取思考(行想蘊),結果就是回過神來時不確定剛才那人說了什麼?根本沒聽進去。其實只要沒有行蘊攀緣心識做抓取的動作,聲音就只是聲音,影像就只是影像,船過水無痕,行想蘊不會知道內容是什麼。靜坐時若有車輛經過時的燥音,行蘊(這個行指心所法)就會起排斥,但仔細觀察會發現,聲音生起後幾秒就滅去了,幾秒後再生起再滅去,它是客觀的存在,是行蘊緣心識去抓取了聲音的影子,若不去攀緣,根本不會受影響(有聽的作用若無抓取,雖清楚的聽見聲音卻“有聽沒有到”)。 ---若這些“行蘊”是好的,世尊不會一直要行蘊觀苦、滅除貪瞋癡。這些能說話和思考的就是行蘊依識而升起,是“概念心”。執取語言文字、執取思想概念、執取記憶(想蘊)心識及六識(識蘊)是“我”,執取感受(受蘊)和色身(色蘊)是“我的”。---但行蘊想蘊確實是一掛的。心中必需出現疑問(行蘊):「東西究竟放哪裡去了?」然後“回憶的過程”出現(想蘊),或者某個影像迅速的在心中一閃而逝(想蘊)。心的世界裡,沒有“人”在問問題,也沒有解決問題的“人”,沒有“人”,就只是生滅法。……有次靜坐時心所法在心裡說:「觀語言為聲音,文字為影像,感受如身觸。」「=眼識、耳識、身識」「這樣後念就不會執取前念的內容,而認為行蘊(心所法)引發的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癡而起煩惱」---為何?思想並無意識,觀察潛意識裡出現的念頭就知道,它們活在過去概念的世界裡,把早已滅去、不存在的現象看成真實的。念頭無知覺,非我且不受控制,會去攀緣3秒前、2秒前、1秒前、0.5秒前已消失的身心和外境現象。所以要提起正念,不用概念心去理解概念,而是以實相的方式去看內心升起的貪瞋癡,就會察覺念頭只是心意識的生滅,感受只是身識的生滅,那些念頭和想法不離文字相(影像是眼識生滅)語言(聲音是耳識生滅),身心和外境就只是一堆剎那無常生滅法,而不見生滅裡有貪瞋癡。離執、離取、離相。(通常修心念住的會提升為法念住,修身念住的也會修受念住,身受心法四念住,依照習性和傾向而擇一修習) 「祈願法界眾生徹見諸法無常、無我,遠離一切煩惱,捨重擔,內心平靜、喜樂」。

想想沒有意識,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是怎樣的狀態?……全然的寂滅,其中沒有任何的痛苦、憂悲和恐懼,但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過了一萬年也和過了10秒鐘一樣,因為在毫無知覺的狀態下,類似麻醉後的深度昏迷或非常深沉的睡眠狀態下,連“空”的概念或感覺都不存在,沒有知覺時,時間也消失了。而生命只要在意識起作用的那一秒開始即存在。所以生命不存在的狀態,即使中間經過了一萬年,就無意識而言也等於沒存在過。意識的出現是個謎,就好比我們以為是眼睛看見物體,但其實眼睛看見的是光的折射,所以在完全的黑暗中眼就無用了,而且它接收的影像是上下顛倒的,是大腦修正了神經傳送的訊號後投影在腦的位置,所以我們看見的並非物體本身,而是它的投影,包括這個身體和它的臉。這個意識透過是一連串不同的神經元訊號傳遞而產生了時間和空間的錯覺。在實相裡沒有時間這種東西,過去是空(消失了),未來也是空,而當下因為剎那生滅,五蘊六識無法停止遷流變異,所以也是空。識是自然元素,就和地水火風(色身)一樣,其實思想也是自然宇宙裡發展出智慧的一種元素,煩惱即菩堤。思想必需經由波動(腦波、聲波)或影像(文字)而傳遞。修心念住的人能徹知“心”不是我,也不是“人、我、眾生”每個思想都像是心中的訪客,是心所法。佛法是心的宗教,是心要解救其它無明的心念,不忍其它心念因無明貪愛而受苦,所以其實是心在渡心,彼如來自成等正覺,此緣生法非世尊所創,而是世尊所發現的《雜阿含296經》緣生法現在仍然還存在心的世界裡。原本的心識類似空屋,它沒有任何的無明或疑惑,就只是單純的對當下的覺察。思想的確是無意識的存在,但卻很努力的想要知道一切,思想(行蘊、心所法)把認識自己就只是思想,無我、無常、不可數的生滅法,這麼簡單的法變成了要“成佛”(成為覺知者)如此困難的目標。是誰想成佛?不就是某個念頭嗎?這某個念頭難道不是思想(行蘊)它自己嗎?意識並不會想要成為全然的意識,它已經是了,只有當“你不是”的時候,你才會“希望你是”,但也只有當發現所有的努力和刻意都出自心念的無明和造作時,才能察覺原來那個“是的”一直都在當下。色身是地球的細胞,人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擴散、吞噬其它細胞,意識元素像空氣一樣,每個生命體所共有,空氣還有你我他的分別嗎?思想也是,沒有你我他的分別,思想可以存在在慾界、色界、無色界,每個都覺得”我存在”,是心念無聲所導致的錯覺,什麼叫“沒有人了解我”?那個思想就叫“沒有人了解我”,它可能突然同時出現在世界上100個青少年的心裡,就只是莫名其妙突如而來的念頭,但只要後面的思想認同了,就會導致憂鬱,很難不認同,尤其當思想以為有個獨立的“我”在思考,自然不會提防其它無意識的思想。其實在心的世界裡,只要殺死了自我,心就會從孤單絕望裡突然變成擁有了全世界!少數緣生法,會在安靜的時刻突然出現在心裡說著從沒聽過的法,大部份則是在迷惑的某個片刻突然出現,重複世尊的教導。佛法不需要死記,也不需要去“相信”什麼,緣生法是“活的”。就如現在在寫這篇文章的一樣,緣起法沒有主體,是後念接前念,而且在因緣和合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我不想成為什麼,因為正念察覺我只不過是許多無常生滅的思想和念頭之一”“意識它不是什麼,它就是剎那不斷生滅變異的每個當下”“想蘊是虛妄的,記憶如海市蜃樓般毫無實體。實相是一生中完全不會有兩個相同的片刻,被記憶的和去回憶的不是同一個”。若五蘊無我,誰在輪迴呢?五蘊啊。若無我是否是斷滅呢?否啊,色受想行識,生滅法,滅了還會再生。若有人問:「我的前世是什麼?」就只能反問它:「這個你是指能發問的嗎?是思想,是心所法。」若它問:「這個意識的前世是什麼?」「是意識」又問:「這個身體的前世是什麼?」「是地球物質的一部份」「如果無我那我是否可以造業而不受報?」「不可能,因為沒有獨立的思想,它們是不可數的,所以你不可能作惡而不被自己看到。」心和心所法是一起運作的,不論從任何角度看,各蘊都沒有人、我的分別,如果有人能聽得見自己的心,聽見、察覺內心所有的想法,那個人會理解,這個念頭也許現在在這裡,下一分鐘即出現在另一個人心裡。內心會因體悟而有包容和慈愛,忍辱並非“忍”,而是因為深刻體會無二無別。單純的覺知,是所有眾生的本心,它不會因為輪迴而變好或變壞,它一直都是純淨無染,沒有分別的心,它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和害怕,也沒有悲傷和痛苦,人只能靠不斷的正念在當下才能發現它。「祈願見聞者皆能見法,遠離一切危險,體悟諸法無常無我,捨重擔,身心平安喜樂。」 ================================== 《雜阿含296經》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聖弟子不求過去世,不求未來世,不著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