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無我,大乘無法的觀點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清凉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延伸上個問題,這個指大小乘能依法不一樣,所以分人無我,法無我,月稱論師指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所依是沒有區別,印順法師也是讚同這個觀點,但這個頌說能依法不一樣,是不是間接說明了法有自性,所依的法不空呢?

編案:由於本文雖然論及印順導師著作的思想,但並非專就「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之討論,因此本中心「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無法據以回應與討論。為便於中心分版歸類,我們將此篇貼文移至「佛法討論區」以供其他法友參予分享或提出討論,敬請諒悉!

人法都無我,諸法因緣生,性空唯名。一切所依的法也是因緣生。在思考“有自性或無自性”之前,以思想為緣起,而這個思想(文字概念心)又因為先前依於眼識,看到某篇文章,然後後面升起的心識產生疑惑,再依意識去思考,再用色身留言打字發問。識依於名色,而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不間斷的依靠陽光(溫度保暖)、空氣、食物,水而來,若人沒呼吸了,或從來沒擁有過文字概念,有無自性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5歲的清涼會問這個問題嗎?以前沒有但現在有的思想從哪來?現在的思想和疑惑,不也是六入因緣和合而來的嗎?心識無法獨立存在,意識依於五識緣生的內容(法塵)就是無明心識(思想概念心)攀緣的境界。能起觀的識因緣合和生無實體。離開意識,沒有法也沒有人。試著閉上眼睛活動10分鐘,沒有眼識存在是什麼感覺?如果一個人天生又瞎又聾,他所認知的“人”,就只是氣味和觸覺。睜開眼睛,看到了嗎?色境是依識而存在,而這識又依名(受想行、六入識)和色(原子波動)而存在。這一切還要依靠超級大腦不斷細密分工,依各個神經元網路密切交換訊息,才能呈現如此逼真的“現實”。但這個“現實”是因緣和合來的,離開所有境界,這個能觀的心是空的,連“空相”都沒有的空,能理解嗎?就是0前面的那個東西,連“空”都不是。依緣起能幻生出一切法,所以說一切法無自性,是真實語。無常就是一切緣生法的本質,剎那生滅,基於這個生滅相而產生了時間和所有的概念。好消息是原本的心並沒有“我存在”的概念,無生就無死。概念是無明心念的錯誤知見,要如何修正這個錯覺?這個世間是無明的心念依據思想概念而設施,認知也是因緣和合而來,是可以靠實修四念住和呼吸法(禪定)而觀察身心(五蘊)和六識的緣起生滅現象而產生新的理解。只要能產生新的理解,落入想蘊(記憶),就可以修正原本錯誤心識的知見。……壞消息是心念就是無明緣行的結果。所以呢?所有心境都是無常的,所有的理解都會告訴靜默的覺知者(無思無想的每個現前正念)要提防起心動念,它們是無明、依於心而生起的“惑”,是貪瞋癡。修到證初果了,就不會再有任何疑惑,也絕對不可能再做惡,會自發警覺身口意行。起疑惑的是心念,不是心。誰證初果呢?還真的沒有人,一切法無我。能觀察到的只有因緣和合,不斷生滅的五蘊(色受想行,行是思,是意志)和六識。此蘊滅已,異蘊相續。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無明緣行,無明行緣識,無明識緣名色……隨順因緣法,保持正念一直觀下去,若覺知者是我,何必以覺知呼吸和正念抓住心識?何須如此?就因法無我,所以實相是沒有人在看,沒有人在聽,是看在看,是聽在聽。思想就是思想它本身,沒有人在思考,是思想在思考,攀緣心意識而產生有我的概念錯覺。一切概念是心念攀緣意識而起的造作。一切諸法因緣生,因緣滅。概念心是世間共有,本心也是世間共有,沒有你我他的分別。初果就斷了人我見和惑,但還有法,所以要持續繼續努力,直到貪瞋癡滅盡為止。如此說,並非真的有貪瞋癡在心裡能夠被滅盡,無明是心念的本質,並非心的本質,這個概念心(思想、行蘊,心所法)是無意識的在執取所有境界,到處攀緣。所以要以正念做為覺知者以智慧觀察,不執取心念所衍生的相,它們由想(心相)產生對境界的執著。概念也是因緣和合生:若聽到“ㄐㄩㄝ/ ㄓ”這2音。意思究竟是“覺知”,還是“絕知”呢?同音但完全相反的概念。聲音和當下認知它為什麼的意識,都是因緣和合生滅法,依當下因緣生而無自性,故說性空唯名。執取覺知和絕知都不對,它就只是那2個音,生起即滅的聲音,才是它的實相。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意除了攝受其它五識外,也有法入處,意法是心識攀緣的對象。我們說出世間,若世間不存在了,何需出世間?因有輪迴才有涅槃。如果沒有眾生,又何來的菩薩渡眾生?說空或不空,都是行想蘊(思想、記憶)在說,覺知者什麼也沒說。若執著思想(我見),要證初果都是困難的,這裡的初果並非指初禪,那是世間法。「世間好苦,我追求涅槃」「世間好苦,我要去極樂世界」不論它們怎麼欲求,它們始終只是思想,是念頭,思想還能變成別的東西嗎?也許中文換成英文,也許追求禪定換成研究科學,但它們始終有欲求,求知慾,求色身健康,求永恆的“我”。「禪定從無欲求開始,起觀從遠離思想開始」思想並非不好,它們出現在心散亂時的自然狀態,它們是無我,因緣生,六入緣觸,俱生受想思。所以說這個世間被黑暗大無明籠罩,就是指心識只跟著思想走,忘了保持覺知在每個不斷生滅的當下。思想執著色身,執著六入是“我”在聽在看,執著自己(其它的念頭),因為內心無覺知者,所以很快的就陷入了邪見(因為思想是無我,不能控制的),引發一堆不必要的悲傷煩惱。其實心所法(這些思、意志)透明無色,有質礙,以波動繞圈的方式移動往頭或心窩處,攀緣意識。它們不住在色身或頭腦裡,所以怕死的永遠不會死,怕苦的,本身就是苦的來源。明白嗎?無生何來死?但思想註定會輪迴,所以我們所有人是一體的。身體是地球的一個細胞,色身是地水火風小四大,它只是被代謝,回歸四大。身體的細胞若哭著說不想死,那幾兆的細胞每天要哭多久?細胞不會這麼無明,所以身體才能健康的運作直到因緣結束。所有的身心現象都是短暫的存在,心意識的壽命極短,一眨眼,當下就變成了過去,落入想蘊,那些記憶是行蘊調出來的,然後分析“當時我應該不要這麼說,應該要……”後者不是前者,所以開始批評了,有趣吧?身心裡沒有什麼是真實不變的。只要有執取,就有業力,故要訓練心,時時活在當下保持覺知。所謂空並非要去體驗空,逼著心識去那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說空是指所有的體驗到頭來都是因緣生滅法,自性空,無法執著。若一時還無法放棄自我,就要培養祝福和慈愛的心念,要知道所有人和我都是一體的,若有氣惱他人的想法,即是無明。要捨棄所有不善的心念(不回憶、不攀緣、不顧念)。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時時培養祝福和迴向的好習慣,善有善報,施者即是受者。

大德提及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延伸上個問題,這個指大小乘能依法不一樣,所以分人無我,法無我,月稱論師指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所依是沒有區別,印順法師也是讚同這個觀點,但這個頌說能依法不一樣,是不是間接說明了法有自性,所依的法不空呢?

法的本質無二無自性,這個依止的分別,不是指大小乘的不同,而是緣於不同眾生而生起不同作用。諸法依這個作用不同而說有分別。能分別一切法的心,不起分別想,就能證到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