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增上者,終不墮惡趣

姓名或匿稱: 
FG

各位師長好,

       導師著作【佛法概論】第十七章第二節八正道的第一段,引經卷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後學的疑問是:不管行者具出世正見與否,只要他尚未證果,就可能受舊業牽引,而流轉於五趣,如此,何能說「終不墮惡趣」呢?反之,如果行者已證果,可能只需往返天上人間幾次,如此,何須說「雖復百千生」呢?

        感謝師長撥冗解疑,祝法安禪悅

 

 

 

 

回應

首先應略為解讀「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是指(增上的)有力的、上品的,聞所成慧以上的「世間正見」;由於它是世俗有漏的智慧,所以「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並不是「永遠不墮惡趣」。因此,我們要提撕自己,把握這一生,成就有力的聞所成慧(「正見難沮壞」),依此作為來世不墮惡趣之資糧,並發願「世世常聞佛法、親近善知識」,一世又一世的串習,再次累積另一來世不墮惡趣之資糧,所以能夠「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不論是修解脫道還是菩薩道,均作如是思惟及熏修,這將不辜負我們此世「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之殊勝因緣!

此一論題,古來有各家論典之注解,所涉內容甚廣,法友們可參考開印法師及開仁法師的專論及解說。

【一】開印法師2006年7月22日曾於高雄正信佛青會主講「正見增上」。

開印法師主講的重點為:

一、如何獲得正見,不墮惡道?

(一)列舉北傳經論解說《雜阿含788經》卷28(大2,204c)

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二)另對照《增支部》(1集.17經)的增長、擴大義,及該經註釋分析五種正見。

 

二、如何從聽來的佛法知識,轉換成實修經驗?

 

三、依覺音《註釋書》說的五種正見配合阿毗達磨等修行理論加以詮釋,希望有助於大家的正見增上、道業穩固。

(一) 業所有性正見(又譯「自業正見」):了知業的特質,分別善惡;知道:佈施、供養是善業有善報;有今生、有來世;有聖人、有凡夫等。依此善業可投生欲界人天,不墮惡道。

(二)禪那正見(色、無色界禪):成就色、無色禪那正見的人,不但今生擁有了良好的觀智與神通基礎,開發種種殊勝智,來世也能投生於上二界。

(三)觀正見(法住智):禪修者從「名色識別智」及「緣攝受智」(思慧)成就法住智後,進而培育種種的觀智(修慧),從生滅智至行捨智。「緣攝受智」(法住智)成就者,相當於須陀洹,但還不是真正的須陀洹,故稱「小須陀洹」,來世可獲得不墮惡道的保障。

(四)道正見(涅槃智):以空、無相、無願的涅槃爲所緣之正見,粉碎以無明、愛爲根本之輪轉。觀智了知苦、集、道諦(有爲所緣),道智體證了滅諦(無爲所緣)。

(五)果正見(涅槃智):在道智之後,生起同樣以涅槃爲所緣的果心,或果等至,在摧破煩惱之後,嘗到果味。

以上五種,業所有性正見、禪那正見及觀正見是世間正見,唯最後的道正見、果正見才是出世間正見。

詳細講義(及錄音)可於 http://santavana.org/zhengjianzhengshangaudio  下載(及聆聽)。

 

【二】另可參閱開仁法師於六龜般若精舍.第五期課程之阿含經論對讀(四):2014/12之「正見增上」專題(共14頁之詳細解說)。

講義全文可於http://220.130.244.41:8080/prajna/2014PDF/15.pdf  下載。

以下摘要略舉數則開仁法師引據經論之解說:

一、《出曜經》卷6〈4 無放逸品〉(大正4,639b28-c11):

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更於百千生,終不墮惡道。

1、正見增上道者,

諸有分別邪見根原永捨離之,正使前人化作佛形其人前立,演說顛倒謂為正法,持心堅固終不承受。何以故爾?以其正見難沮壞故,正使弊魔波旬及諸幻士,化若干變來恐善男子,不能移動其心,倍修正見意不移易,此是世俗正見非第一義,是故說曰: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也

2、於百千生者,

如佛所說:吾未曾見行正見人,於百千生墮惡趣者,吾未聞也。所生之處賢聖相遇,亦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中。是故說曰:於百千生,終不墮惡道。

 

二、《瑜伽師地論》卷21〈聲聞地〉(大正30,401a11-18):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謂雖未得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而能不生惡趣、無暇。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密意說言:「若有世間上品正見,雖歷千生不墮惡趣。」彼若已入上品善根、漸向成熟,爾時便能不生無暇及餘惡趣。是名第二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三、《大毘婆沙論》

(一)《大毘婆沙論》卷97(大正27,501c25-28):

云何世俗正見?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諸契經中深隱義故。如契經說:若成就增上世俗正見者,設經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二)《大毘婆沙論》卷97(大正27,502a17-25):

云何世俗正見?

答:意識相應有漏善慧。此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

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別有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并暖、頂、忍、世第一法等俱生慧。

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慧。

生得者:謂生彼地所得善慧。諸如是等世俗正見,差別無邊,如四大海水渧無量,今於此中,略說麤顯世俗正見。

四、隋.慧遠

(一)《大乘義章》卷2(大正44,501b11-15):

依如《成實》,暖心已上,畢竟不受,得非數滅。故彼文言:世上正見者,往來百千世,終不墮惡道。彼名暖等為上正見。

依《毘婆沙》,若言利根得自在者,暖心已去,得非數滅;(2)若鈍根者,忍心已上,得非數滅。

(二)《大乘義章》卷10(大正44,618a8-11):

故彼《成實》引經證言:世上正見者,往來百千世,終不墮惡道。煖心已去,名上正見。

若依《毘曇》,忍心以上,方是住人,一向不受三塗之報。

(三)《大乘義章》卷21(大正44,795b25-28):

故《成實》中說,煖、頂等為上正見,往來百千世,不墮惡道。容起煩惱,造作輕業人天輪轉,名之為退。忍、世第一及見道心一向不退,須陀洹果亦無退理。

 

五、【印順導師的看法】(摘列七項中之三項)

(一)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談佛法的宗教經驗〉,p.286-287:

慧的經驗,也是淺深不等。現在要講的,是最淺的「聞所成慧」,即「聞慧」。我人自讀經,或自聽開示而得來的慧,(與一般生得慧不同)就是聞慧。對佛法絕對的真理,豁然啟悟,由豁然無礙而得貫通,所謂「大開圓解」。這種解慧,並不是證悟。試舉一個比喻:井中有水,已經明白的看到,但不是嘗到。對聞所成慧──正見,經裡有頌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這是說,若人生於世界上,能得到正見的力量,增長不退。如菩薩長期在生死輪迴中度眾生,得了此慧,雖然或有小錯,但決不造重罪。故生死雖歷千百次,終不墮入地獄。

※【開仁法師按】

與印順導師所說「聞慧成就信根」有關的論說有二:

(一)《大毘婆沙論》卷94(大正27,487b9-10):

由聞慧故等起於信,由正思惟等起於戒。

(二)《瑜伽師地論》卷20(大正30,389a28-b10):

(1)以聞所成慧為因,

(2)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

(3)如是信解生已,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遠離障蓋諸惡尋思。

(4)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決定義思所成智。

(5)依止此故,又能趣入無間、殷重二修方便。

(6)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所成智。

(7)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

(8)由串習故,入諦現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

(9)已得見迹,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

由證此故,解脫圓滿,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界。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

(二)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印順導師訪問記〉,p.141-142:

大乘的世世修菩薩行,主要是從悲願力說的。若從智慧來說,聲聞也有類似的說法。如《雜阿含經》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菩薩雖未證悟,但具足正見,發願生生世世生於有佛法之處,而得見聞佛法。這樣的發願,自然不會離開佛法,而能依法修行。若正見與願力增上,即使生在無佛法處,也不會退失。若是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自然更不用擔心了。

 

(三)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50-151:

法救的意見,菩薩從發心以來,就不會墮入三惡趣,所以如說菩薩墮三惡趣,那是對於菩薩的誹謗。為什麼能不墮惡趣?這是由於菩薩的「智慧(般若)不可沮壞」。正如《雜阿含經》所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法救非常重視般若的力用,如說:菩薩「欲廣修般羅若故,於滅盡定心不樂入。……此說菩薩未入聖位」。菩薩在凡夫位,重般若而不重深定(等到功德成就,定慧均等──第七地,就進入不退轉的聖位),為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而以般若為攝導者的明證。這才能三大阿僧祇劫,或無量無數劫,長在生死流轉中,修佛道,度眾生。

如依上座部論師們的見地,重視業力而不重般若與願力的超勝,時常憂慮墮落,那誰能歷劫修習菩薩道呢!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