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實踐佛學

實踐佛學

慈濟所開創的佛學是實作性、應用性,雖然沒有艱難高深的抽象理論卻有新穎特別的理念創造,而且可以實際運作派上用場。

菩薩也可以是異教徒

菩薩也可以是異教徒

苦難是一切宗教的共同關注,凡是可以解救眾生、解除世間苦難,則任何的宗教信仰都是寶貴的,任何異教徒都是值得尊敬的。

真常唯心如何使佛教走向衰頹

真常唯心如何使佛教走向衰頹

  印順法師認為,若無法認清真常唯心思想的方便特質,則可能有偏頗發展之弊,如不能正解聞思修慧而雜濫知見,以及落入定境的孤芳自賞中,而缺乏菩薩心志的發起,如此皆易使佛教走向衰頹;以下進一步分述之。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二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二

就假想觀所產生菩薩心行的信願力及慈悲力,未必不及於真實觀,唯心思想未必就不能有大乘菩薩之精神;相對的,大乘菩薩精神有時可以藉唯心思想作基礎,以唯心思想作為信願力的依據。意即,唯心或神教思想,若確切的掌握和實踐,乃具有強化信念、激發情操及嚴守道德規範等優點,並使一般人皆易於受益。所以唯心信仰與佛教衰弱,僅可能是偶然而非必然關係。而印順法師主要在肯認緣起性空的真實觀底下,對假想觀提出反省,提醒唯心論者應避免流於極端而有所偏失。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一

真常唯心未必使佛教走向衰頹    之一

  佛教之衰亡是否與純正法義的喪失有必然關係,仍值得探究與驗證的。如太虛法師宗仰「法界圓覺宗」的教法,認為一切佛法乃源自佛陀朗然大覺之心海,他也在這樣的知見和信仰下,進行佛教改革運動,開展出恢宏的菩薩氣象。此外,現今台灣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說法佈教也以真常唯心系為主,然而慈濟志業的開拓可說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法鼓山聖嚴法師同樣也關心著漢傳佛教的復興問題,但其進路明顯和印順法師不同,他和太虛法師接近,未必認同中國佛教所重視的如來藏經教是有問題的,而致使佛教衰退,反而認為中國佛教的問題在於教育和人才上,[1]而未必是思想的問題。甚至,聖嚴法師預見今後的世界佛教,還得要靠如來藏思想,因為如來藏具整合性、適應性、包容性、消融性的,能對眾生產生直接而明顯的效益。[2]因此,聖嚴法師不只是高度同情如來藏,而且也傾心力弘揚如來藏教法,從中可看出聖嚴法師護念漢傳佛教之心;只不過他所弘揚的如來藏已是融會「緣起性空」觀念的如來藏思想。[3]

「無一物」vs.「勤拂拭」

「無一物」vs.「勤拂拭」

禪宗神秀與慧能禪法之差異,約略從《六祖壇經》所記載的兩個名偈可知。神秀的悟道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相對於此慧能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回應之,其中「本來無一物」不同版本為「佛性常清淨」(註)。

「慈濟迷」

「慈濟迷」

觀看大愛台「人間菩提」節目,慈濟歲末祝福證嚴上人行腳所在,總有一橋段(末段)是慈濟人集體向證嚴上人「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誓為佛教,心心念念誠為眾生」,弟子向自己的師父表達感念之心、孺慕之情,讓人震撼與動容。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信而忘失聞思修慧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信而忘失聞思修慧

  後期大乘如來藏思想盛行,傳入中國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加上中國人崇尚「至圓」的理論,長於融貫與建構系統,中國佛教的玄理性格即更為明顯。然而,到了晚近的中國佛教,除了強調教理的圓融而不重視法義的分析與辨異外,思維、思想也傾向神秘玄妙,致使佛法的認識更為含混模糊,乃至以方便為究竟;或者,過於忽略經驗事實,易於在假想中擬議聖境,乃至高推聖境。而印順法師之所以強調義學的重要性,無非是重視佛法的正知正見,認為以慧學來修學佛法,才是佛教信仰的特質,也是佛弟子修行的基礎。但印順法師認為,近現代中國佛教對於聞思慧學的重視,一直以來都是較為薄弱的。[1]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定而趨向老年心境

唯心思想之偏頗發展──偏定而趨向老年心境

印順法師認為佛典中的真常唯心的思想仍是佛法,也認為其是藥而不是毒,只不過是著重於方便施設,一旦過度偏重此層面,易於帶來佛教發展上的困境,就好比藥服過多、過重,治病反成了致命。

唯心思想之「方便」特質──重信之假想

唯心思想之「方便」特質──重信之假想

  佛法有了義、不了義之別,即方便、真實(究竟)或權、實二教之分,而在修持的觀想中,也有勝義的真實觀和世俗的假想觀(或稱「勝解觀」)的不同;真實觀重的是理智的如實觀照,而假想觀所重為信仰、信心和想像。意即,假想觀乃以想像的方式在心中作觀想,來強化信念、增進力量,乃至於建立信仰;相對於此,真實觀即是著重經驗事實而成的信仰,重視如實現象的認識。而真常唯心思想所認為的如來藏本性是常住清淨的,此一觀點未必是客觀事實的描述,並非是一事實論斷,多少帶有價值規範或理想追求的面向,[1]猶如對「上帝存在」的信仰一樣,憑藉的主要是情感和信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