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我研讀唯識的報告

日前香港錦全法友提出有關唯識思想的討論,使我想起早年研讀佛法時,曾嘗試學習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即:以「三法印」的精神及方法)撰寫的習作:〈我研讀唯識的報告〉(已編入拙著《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這是一篇三十多年前不成熟的舊作,今以野人獻曝的心情,借此拙文披露當年學佛聞思歷程的麟爪點滴,敬請有緣的法友過目指正。

 

我研讀唯識的報告

呂勝強

前     言

克里希那穆提之宗風與佛法

             拜讀我們中心「佛法珠璣集」版主林建德教授 2017-09-29〈智者的生活〉短文,深有共鳴。二十多年前筆者曾有習作〈克里希那穆提之宗風與佛法〉一篇,雖編入拙著《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中,但一直未公開於網路上。由於近二十多年來,佛教界探討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思想之文章甚少,想起當年的心願:「現今資訊媒體發達,悲智雙運的人間佛教有必要與世界性之宗教哲學交流,並予以適當回應。」乃借此因緣,將此拙文貼出,權充敬讀建德教授〈智者的生活〉之感想,並請方家賢者批評指正。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轉載自《福嚴會訊》第26期(2010.04)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以義學為主

呂勝強

論文摘要

  印順導師遊心法海八十年,著作等身,其總計約七百多萬字,蘊涵悲智光輝的珍貴「思想遺產」,從質與量而言,聖嚴長老指出,在古往今來的中國佛教史上,印老的成就已超邁前賢,少有出其右的。歷史學者藍吉富也表示「印順法師是當代漢傳佛教界中的卓越佛法研究者」。透過導師對於「整體佛教」的高廣視野,「評析中國佛教」及「關注中國佛教復興」的看法,相信可以提供讀者一個「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記取過去的興衰教訓」重要性、指標性的樣本。

北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大陸教界及學界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之看法

北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

                                 ——大陸教界及學界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之看法

                                            摘自2010年1月,《福嚴會訊》25期

 

2009年11月6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一場《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這不僅是兩岸佛教歷史性的一刻,從推廣印順導師思想來說,更是一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印順導師全套的佛學著作,由大陸頗具權威的中華書局,歷經四年的籌劃、校對、製版等工作,終於在11月6日正式宣布出版。

轉載宣方教授大作〈批印諸文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舉隅〉

轉載《弘誓雙月刊第145期》宣方教授大作〈批印諸文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舉隅

 

 批印諸文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舉隅

 宣方(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2016年10月29~30日,第二屆佛教義學研討會暨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在無錫召開。會議的宗旨,據主辦方發佈的新聞通稿,旨在「紀念印順法師為中國佛教所做的貢獻,緬懷佛門先賢深入經藏、闡揚佛法的豐功,同時也對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予以探討、反思和抉擇,並對新時代佛教的發展建言獻策,期許新時代佛教護國佑民,造福世界。」1乍一聽十分正面。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通啓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通啓

 

去年十月底,江蘇無錫惠山寺舉辦為期兩天的「佛教義學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反思與探討」。主辦單位(「佛教義學研究會」)發出的邀請函表示:「印順法師是現代最著名的僧人學者,著述浩繁影響深遠,在兩岸佛教學術界、思想界堪稱泰斗,共尊為導師;在印順法師誕生110周年的紀念年,為了推動其思想的深入探討,以及現代佛教義學研究的全面開展,所以舉辦此研討會。」

雖然邀請函寫稱「推動對印順法師思想的深入探討」但大多論文則是質疑、批判乃至否定印順導師思想。主辦單位所宣稱的「反思」幾乎變質為「反對」,表面上雖推崇「導師」,但論文中則暗指他老人家是「邪師」,乃至研討會主其事者的論文結語,更直指導師是大乘佛教的「失道者」、「壞道者」。

本中心很榮幸敬邀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主持我們中心「法海涓滴」佛法討論版

本中心很榮幸邀請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建德教授主持我們中心「法海涓滴」佛法討論版。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一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

淺談「苦」

淺談「苦」
佛教「四聖諦」首談「苦諦」,乃至視「諸受皆苦」為「法印」之一。佛教處處說「苦」,背後傳達什麼意義?可從哪些向度理解?以下隨筆淺談以下五點:
 
一、適應印度文化背景:業報輪迴乃印度固有思想,印度人認定生命的存在本身即是痛苦,故厭離之風盛行,因此佛教以「苦」為核心,自是適應印度文化背景。
                               
二、度化之方便:相對於基督宗教強調「罪」,佛教著眼於「苦」,促使人反思生命之不足與缺陷,進而追求救贖或解脫,因此可視為度化之方便、手段。
 
三、專注於修行:正因為「苦」,所以要「滅苦」,督促人精進修行,可知是在修行脈絡下提出「苦」的思維、觀照。
 
四、無常故苦:佛教談「苦」,背後要傳遞的其實是「無常」,意即「無常故苦」;如佛典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所以「苦」必須和「無常」聯想一起。

三種佛學探究立場

三種佛學探究立場
這次在無錫舉辦的印順思想論壇,乃是由佛教義學會發起;佛教義學主張「佛教本位」的研究,有別於現今學界之「學術本位」,而與之互別苗頭。這樣的立意自是良好,但在我看來,他們所謂的「佛教本位」,或可說是「信仰本位」,甚至是「信徒本位」,可說是「學術本位」另一極端。
 
現今學術研究不少結論,乃是虔誠佛弟子所難以接受的,動輒判某一部經為「偽經」,或者聲稱「大乘非佛說」、「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等,這在虔信者的心靈裡,有相當大的殺傷力,難以接受自身的信仰傳統,真如他們所判定的那樣,試圖以另一種研究進路,另一種史觀來反撲,於是有佛教義學研究之呼聲。
 
然而,他們所謂的「佛教本位」,如何和「信仰本位」、「信徒本位」作區分,似沒有進一步說明,或只是同一立場的不同表達而已。
 
我認為,真正的「佛教(或佛法)本位」、「義學本位」乃是印順導師所持的立場,在他的著作中,兼可看到學術性和信仰性;一來他以理性、中立、超然的探究方式,對佛教歷史和思想進行客觀研究,二來他接納乃至肯定所有信仰傳統的價值,認為當以同情的理解來看待信仰,重視各種經論和法門在利益眾生的實效性。

信仰也要超越

信仰也要超越
信仰虔誠是一件好事,只要信仰的對象是正派、正當的;然而信仰虔誠的本身是否也是一種執著呢?愈是虔誠,執取貪著愈深?
 
信仰也是要超越的,在般若經教中似傳達了這樣的訊息,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樣的語句對應到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及《讚彌陀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無不都是一種解構和反動。
 
唯有超越信仰,才能得大自在、大解脫,這是般若系經典要告訴我們的,如《金剛經》又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只不應取相,而且也不應取法,一切法--不管是法或非法皆應捨;甚至《金剛經》表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法的本身即是非法,對法的執著本身即是錯誤的,而不應有法、非法的二元對立的分別。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