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五蘊論講記-(3)思

(3)思

云何思?謂於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業為性。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為業。

思心所,簡單的講,就是心理作用中的一種意志作用。比方說有一個人說我一句話,讚歎也好,或者說壞話也好,一聽到了以後,我要主動的怎麼去反應呢?「受」,好像都是外面的,被動的作用多,現在是要從內心之中反應,採取行動對付外面的境界,這主要是「思心所」的作用。

論說這思心所有三類境界:一種是「功德」,就是善的、好的事情;一種是「過失」,就是不好的、壞的;「及以俱非」,也不算好也不算壞,平平常常的。比方人家讚歎我,這就是功德;說我的壞話,那就是過失;假使他平常閒聊幾句,這就是俱非境界。其實不一定要講話,看到、聽到,各式各樣的境界一樣都有這三類。「令心造作」,這個思心所,使我們的心去這麼做,就是對於外面境界採取應付的方法。內心受到外面的影響以後,現在是從內心發展到外面,「令心造作」,就是我們內心意業的活動。

「意業為性」,業就是「造作」的意義。我們平常講有三種業: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口業完全是意業在發動的。比方說有個人當面罵我一聲,我聽到了以後,心裡馬上就做出反應,我也要罵你一句,這就發動口業了,這口業是經過內心的決定採取行動而發動的。內心裡面對於外面來的境界,決定怎麼樣子應付,最後採取行動;採取行動,也就是腳動、手動、張嘴巴講話,身、口起業了,這是內心對於三類境界的活動。使心去造作,採取行動去怎麼做,這一個心理作用就叫做「思心所」,也就是「意業」。假使思心所是和善的合作,那就是善的意業;假使思心所是和不善的合作,那就是不善的意業。所以在《阿含經》裡面,講「行蘊」,主要的就是這個「思心所」。

「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為業。」思心所一有的話,心攀緣的作用,也就是識緣慮境界的作用立刻現前,因為這五個是遍行的。好像「磁石引鐵令動」,這比喻如鐵在這裡,磁石一拉的話,鐵就來了。現在它也會引,會推動心,使心怎麼採取行動去做。

「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為業。」能夠推動善心造善業,能夠推動不善心造不善業,或者能推無記心造無記業,這就是「思心所」的作用。在造業來講,思心所最重要了。身業、語業、意業,意業就是以思心所為體,沒有意業,身、口不會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