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註本)-菩薩所修道

菩薩所修道,三祇歷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菩薩所修」的「道」,是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六度,四攝。菩薩修行的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經歷的行位,約證入法界性來說,是經「歷十地」。這些,都已經在上面說到了。但還有一問題,需要解說。

菩薩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本是聲聞佛教以來的定論,但大乘經卻不一定。所以《起信論》抉擇說:經說不定,是方便說;從信心成就到成佛,其實是一定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122)。但龍樹論的見地不同: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呢!這到底修行成佛,有沒有頓速與漸緩的分別?三大阿僧祇劫,本有二種解說。一、時間劫:如多少時間是一小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這樣的大劫,依十十為百,十百為千的進數,數到阿僧祇大劫(意思是無數,但這實在是有數量的),再數到三阿僧祇大劫,經這麼久的時間修行,才能圓滿成佛。二、德行劫:以功德來計算。這如以工作的產量,作為一工作日一樣,要有三大阿僧祇劫──德行劫的功德,就能成就。約德行說,成佛的時間遲速就不同。如以一人的手工產量為一工作日,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機器,一日的產量,就等於手工者三十或一百工作日了,這可能是相差很遠的。所以,依功德來計算,三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一樣的,而約時間說,就大不相同了。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有的時間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也許這樣的根性太少了,所以馬鳴,無著菩薩們,都沒有說到。總之,「頓入與漸入,隨」菩薩的根「機」不同,經說是「有差別」的。現在,依龍樹菩薩〈往生品〉說(龍樹又配合了《入定不定印經》的次第),略為開示。【圖片

一、福薄根鈍心不堅──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
二、少福德利根────發心漸行六度或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甲─┬發心入菩薩位………………………(頂位)
三、大福德利根心堅┤  └發心小住入菩薩位…………………(頂位)
         │乙──發心成佛轉法輪……………………(初地)
         └丙──發心般若相應成熟眾生莊嚴佛土…(地上)
一、如乘羊而行的。發心前進,走了很久時間,有的還是不能到。如說:『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123),這也許是最一般的根性了。二、如乘馬(經說如乘象)而行的。或修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百大阿僧祇劫,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如乘神通行的,其中又有三類。甲(經說如乘日月神通而行):龍樹又分為二類:有的,初發心就上菩薩位;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薩位。菩薩位,雖有多種解說,然依《般若經》說,是頂位,再不墮惡道、下賤家、二乘地了(如約《華嚴經》的行位說,是發心住)。乙(經說如聲聞神通行):初發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證,能於百佛世界,現身八相成道)。丙(經說如來神通行):初發心就般若相應,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是方便道菩薩,初地以上到八地。這可見,初發心就圓滿成佛,這是怎麼也不會的。但發心就入初地,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有的;還有更高的,初發心就自利圓滿,以方便道度眾生了。第二類或修三大阿僧祇劫,圓滿菩提,是漸機,釋迦佛就是這樣的根機。後三類是頓入的利根,但是希有難得的!為什麼根機有漸有頓,成佛有遲有速?問題在發心以前的準備不同。一是:『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124)。難怪發心以來,久久都不能達到目的。如從來不曾修學,就發心去應考一樣。二是:『前世少有福德利根』(125)。這如學歷差些,但在長期的服務中,經驗豐富,只要不斷學習,每年應考,就有錄取的機會。三是:『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126)。這才初發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這如學歷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學佛的,最好不談頓哪漸哪,這都是空話!最好是問問自己的準備如何!現代的中國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慮自己:福德因緣怎樣?根機怎樣?福慧資糧怎樣?發心學佛,非頓入不可,非立即成佛不可。不問自己,不問自己的發心,卻以為這是大法,這個法門成佛容易。這如不問自己的學歷及經歷,只想競選總統,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樣。還有些人更可笑了!承認自己的根機鈍,業障重,智慧淺,卻以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門不可。這些思想,都與正法不相應!真正想發心而學佛的,應從集資糧,成利根,心志堅固──去努力修學,不問頓漸,更不問什麼時候成佛,但知耕耘,才是菩薩的正常道。

註解:

[註 5.122]《大乘起信論》(大正三二‧五八一中)。

[註 5.123]《大智度論》卷四(大正二五‧八八上)。

[註 5.124]《大智度論》卷三五(大正二五‧三四二下)。

[註 5.125]《大智度論》卷三五(大正二五‧三四二下)。

[註 5.126]《大智度論》卷三五(大正二五‧三四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