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增註本)-一切法無性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次說虛妄唯識系,以《解深密經》,《瑜伽論》等為宗依。玄奘所傳的法相唯識,最能表達這一系的意趣。《般若經》被說為第二時教(小乘是第一時),《解深密經》是第三時教。無著傳出《瑜伽論》,也是在龍樹以後。所以,這一系經論,比般若經論要遲一些。

勝義,是一切法的究極真性,沒有更過上的,所以勝義就是了義。這是中觀論者,承《般若》、《無盡意經》而確立的見地。但《解深密經》以了義與深密(不了義)相對論:說得顯明易了的,是了義;說得深隱微密的,是不了義。因此,在勝義諦中,又有深密與了義的分別。依佛說的《解深密經》去理解,勝義法空性,所以有深密與了義,是根機的問題。如經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90)。這可見,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像這類根機成熟的,已有「善入」甚深法性的能力,就能以無倒修慧,「能」證能「入」,也就不需要佛說《解深密經》了。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就有了問題。經上說:種上品善根,清淨諸障,成熟相續,多修勝解,但還沒有積集上品的福智資糧。這一類有情,有的聽了,就覺得甚深甚深,雖能信仰,但不能解了。有的聽了,雖能信仰,不能解了,卻要照著自己的意見去解說。以為一切法無自性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龍樹稱之為方廣道人)。結果是對自己毫無利益,反而退失智慧。從他聽法的人,有的跟著他執著無見,有的就反對一切法性空教。還有,五事都不具足的,聽了一切法無性空的教說,不信不解說:『此非佛語,是魔所說』(91)。正如龍樹所說:『聲聞五百部,……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92)。對於這信而不解的,信而誤解的,不信又不解的鈍根,「佛」所以又說「解深密」經:『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93)。簡單的說:依三無性,遣除遍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法──依他起性,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並非一切都沒有。有的是非有,有的是實有,這才不信不解的,也不反對了。誤解以為什麼都沒有的,也不誤解了。有信而不解的,也可依著進修了。依經文的敘述去了解,在五事具足的,於一切法無自性空,能成立一切法,能修能證的根機來說,這還不是了義教嗎?如根機不夠,五事不具足,於一切法無自性空,不能成立一切法,或者破壞一切法,這才成為深密難解,而需要佛的淺顯解釋了。龍樹論意也如此:如大海,人以為極深,而羅睺羅阿修羅王,站在大海裏,水不過臍,這深個什麼呢!又如山民聽說鹽能美味,就抓一把鹽來吃,結果是鹹苦不堪。鹽能美味,這在一般人,是怎樣的明白,而在無知的山民心裏,卻成為秘密難懂了。所以深與不深,密與不密,不在乎法的本身,而在乎聽眾的根機。這樣,《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無性空,一切唯名唯假,對般若法會的根性來說,是究竟的了義教。不過在五事不具的根性看來,深而又密,這所以又要解釋一番,淺顯明了,能信能解,覺得這才是了義法門。

註解:

[註 5.090]《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五中)。

[註 5.091]《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六上)。

[註 5.092]《大智度論》卷六三(大正二五‧五〇三下)。

[註 5.093]《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