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節 初期大乘經

第二節 初期大乘經

第一項 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

從「佛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而演進到「大乘佛法」,要說明這一演進的過程,當然要依據初期的大乘經。「大乘佛法」有初期與後期的差別,是學界所公認的。然初期與後期,到底依據什麼標準而區別出來?佛教思想的演進,是多方面的,如『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說:

「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1)

這是著名的三時教說。瑜伽學者依據這一三時教說,決定的說:第二時教說一切法無自性空,是不了義的。第三時教依三性、三無性,說明遍計所執性是空,依他起、圓成實自性是有,才是了義。初時說四諦,是聲聞法(代表原始與部派佛教)。大乘法中,初說一切無自性空,後來解說為「無其所無,有其所有」:這是大乘法分前期與後期的確證。一切經是佛說的,所以表示為世尊說法的三階段。從佛經為不斷結集而先後傳出來說,這正是佛法次第演化過程的記錄。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引(『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經(大正三一‧八二二上)說:

「諸佛如來……善知不淨諸眾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為驚怖彼樂世眾 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令 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復為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 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眾生入如來境界」。

這是又一型三時教說。前二時說,與『解深密經』相同;第三「轉不退法輪」,意義有些出入。第三時所說,曇無讖Dharmarakṣa所譯『大方等大集經』作:「復為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2)。竺法護Dharmarakṣa異譯『大哀經』說:「斑宣經道,三場清淨,何(所?)謂佛界,而令眾生來入其境」(3)。『解深密經』的第三時教,是對於第二時教──無自性空的不解、誤解,而再作顯了的說明。『陀羅尼自在王經』的第三時教,是對第二時教──空、無相、無願,進一層的使人悟入「如來境界」(「佛界」),也就是入「如來性」(「佛性」)。第三時教的內容,略有不同。不過,『解深密經』於一切法無自性空,顯示勝義無自性性──無自性所顯的圓成實性;『陀羅尼自在王經』,經法空而進入清淨的如來性:這都是不止於空而導入不空的。所以後期大乘,因部派的、區域的差別,有二大系不同,而在從「空」進入「不空」來說,卻是一致的。

註解:

[註 4.001]『深密解脫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七三下)。

[註 4.002]『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

[註 4.003]『大哀經』卷六(大正一三‧四三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