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二項 佛種姓‧所行藏

第二項 佛種姓‧所行藏

『佛種姓』Buddhavaṃśa,可譯為「佛史」,為『小部』第一四部。全部二八品:一,「寶珠經行處品」。二──二五品,次第敘述釋迦佛以前的二四佛。二六,「瞿曇品」,即釋迦佛。二七,「諸佛品」,明諸佛出世的時代,共二八佛(1)。二八,「舍利分配品」。二到二六品,敘述菩薩因中,從然燈佛Dīpaṃkara授記起,到釋迦成佛止。敘述這二五佛的國土、父母、二脇侍、在家上首弟子、三會說法、壽命等,可說是『長部』(一四)『大本經』的延長。『所行藏』Cariyāpiṭaka,為『小部』第一五部,共三品,三五行。這是釋迦佛前生的大行,分布施(一〇行)、戒(一〇行)、出離(五行)、決定(一行)、真實(六行)、慈悲(二行)、捨(一行)──七波羅蜜。這二部,都是偈頌集。

這二部,應與另外二部──『譬喻』中的「佛譬喻」,『本生』前分的「因緣談」,作綜合的觀察。這四部,內容是相關的,而立意不同。一、佛的譬喻──釋迦佛往昔生中的菩薩大行:「佛譬喻」以「佛譬喻有幾」,及「三十波羅蜜滿」開端,以八種波羅蜜(布施‧戒‧出離‧精進‧忍‧真諦加持‧真諦‧慈‧平等捨)圓滿成佛,及「精勤」、「無諍」,「不放逸」──「佛之教誡」作結。「佛譬喻」廣說諸佛淨土,意味著這是廣說菩薩大行的場所。敘述菩薩所行大行的『所行藏』,正是這樣。三五所行,以七波羅蜜分類;而末後的攝頌(四──一〇頌),與「佛譬喻」的末頌相合。「佛譬喻」與『所行藏』,所說的波羅蜜,都沒有說到智慧,這是可注意的一點。「佛譬喻」的日譯本,「真諦加持」,與『所行藏』的「堅固決定」相當,「加持」是「決定」的同詞adhiṭṭhāna異譯。攝頌有八波羅蜜,與『佛譬喻』相同;而所舉的菩薩行,卻沒有「忍」的大行。比對『佛種姓』的「寶珠經行處品」,「佛譬喻」是『所行藏』的序分,而被編入『譬喻』中。

二、釋迦佛的史傳:『佛種姓』的「寶珠經行處品」,是序分。佛以寶珠化作空中的經行處,諸天雲集,五百比丘也來了。寶珠經行處的化現,為了說明釋迦的廣大功德「四阿僧祇」以來,決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羅蜜多的場所。這與「佛譬喻」的佛淨土,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諸佛土」,如『華嚴經』的佛土莊嚴;『佛種姓』的化作經行處,如『大集經』的空中化作「寶坊」一樣。在第二品中,提出了「四阿僧祇又十萬劫」,然燈佛出世的時代。那時,釋迦佛的前生名善慧Sumedhā,布髮掩泥,得到然燈佛的授記。從然燈佛授記以來,一佛又一佛的,直到迦葉佛Kassapa, skt. Kāśyapa,都受記作佛。到「瞿曇品」,完成了釋迦佛從發心、受記、到成佛的歷程。經過了「四阿僧祇十萬劫」,二四佛前的供養受記。『佛種姓』的集成者,承『大本經』的風格,廣敘二五佛的父母、弟子等。有在家的上首弟子二人,暗示了當時的佛教普及,在家弟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本生』前分的「因緣談」,分三部分:1.「遠因緣」,這是根據『佛種姓』的,引述了『佛種姓』的二四六偈,以說明二四佛,次第為釋迦佛前生授記;並舉十波羅蜜的「本生」。2.「次遠因緣」,從兜率天降誕起,到菩提樹下成佛。3.「近因緣」,從成佛到成立祇園止。遠因緣是根據『佛種姓』的;後二分是取材於經律中的佛的傳記。這是佛的傳記,作為宣說「本生」的因緣。「因緣談」是西元五世紀,覺音Buddhaghoṣa所作的。『佛種姓』與『所行藏』,一說明釋迦發心授記以來的傳記;一說明菩薩所修的廣大行。這些傳說,並不太遲。如七佛,是『長部』(一四)『大本經』所說:釋迦佛在菩薩因位,見然燈佛而蒙佛授記,都是佛教界所公認的,原始佛教的舊有傳說。「九分教」中「本生」的形成,還在「中」、「長」二部成立以前。阿育王Aśoka以後,部派佛教就專重於釋迦佛的「本生」了。「本生」的廣泛傳佈,引起了兩類的條理:一、從菩薩「本生」大行的類別,歸納為種種波羅蜜。佛教所傳的十波羅蜜、八波羅蜜、六波羅蜜、四波羅蜜,都只是「本生」大行的分類。『六度集經』,是最好的例證。大乘初期,也有『六波羅蜜經』(2)。二、將菩薩種種修行,從先後的觀點而加以次第,這就是『佛種姓』等的成立。

說一切有部的菩薩「譬喻」,也有這二類,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所說。全文分二:一、佛為勝光王Prasenajit說,是長行,說釋迦佛前生的廣大修行。先廣說菩薩的大行,從頂生王Māndhātṛ到鵝王,共三一事(3)。次略敘發心,三阿僧祇志求正覺(4)。二、佛為阿難Ānanda說,是偈頌,說釋迦從發心到成佛的經歷。其中1.光明王因醉象而發心。2.從(古)釋迦佛Śākya到護世佛Lokapāla,一僧祇劫滿。3.從然燈佛到帝釋幢佛Indrabhvaja,二僧祇劫滿。4.從安隱佛Kṣema到迦葉佛,三僧祇劫滿。5.略舉六波羅蜜本生。6.發心以來,到涅槃以後,都能利益有情(5)。『藥事』這兩大段,與『所行藏』、『佛種姓』的意趣,完全相合,只是部派傳誦的不同而已。論內容,銅鍱部所傳的,比較簡略。而從『佛種姓』的化作寶經行處,「佛譬喻」的示現佛淨土來說,銅鍱部傳誦的部分,與大乘的意境相同,成立的時代,大概是西元前後。「長部師」對於『佛種姓』、『所行藏』,與『譬喻』一樣,不承認是「經藏」的『小部』所攝(6),正說明了這幾部是後起的,多少與銅鍱部的舊傳說不合。

註解:

[註 97.001]在然燈佛這一劫中,還有三佛,所以共有二八佛。其實,然燈佛以前的三佛,不在釋迦佛往昔的傳記之

內。

[註 97.002]『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一二‧三〇九下)。『遺曰摩尼經』(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註 97.00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二中)。

[註 97.00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二下──七三下)。

[註 97.005]『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註 97.006]Sumaṅgalavilāsinī(I,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