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第三章 佛理要略

第三章 佛理要略

第一節 世間

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世間者,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時劫之遷流變壞謂之「世」。十方器界無邊際,在成、住、壞中;一切有情無數量,在生、老、死中。有情與器界,起滅於三世之流,莫知其終始,此之謂「世間」。世間唯有情與器界,而有情則又為其本。何者?有有情,而後往返彼此知器界,前後延續有時劫。若離有情,此器界之與時劫,不必論亦無可論也。

言有情者:「自體愛」則內我之貪染,「境界愛」則外境之執取,「後有愛」則無限生存之意欲;有情者,有此情愛也。外書之釋此,為喜,為動,為情,為光明;內典之釋此,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剛心。生存意志躍躍然,熱烈衝動奔放而靡止;有情者,有此情識也。有情愛與有情識者,其緣起之和合邊,名之曰有情。從其緣起之種種邊,則曰名色,曰五蘊(色、受、想、行、識),曰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蓋心色不一不異之和合,而以愛取營為個性之活動者也。何由知世間以有情為本乎?世間之存在曰「有」,世間之顯現曰「生」,此生之與有,佛法並約有情為論。有情即世間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之存在,此可於聖典知之。自有情之種類言;分別有情之體類者,曰「五有」:天有、人有、旁生有、鬼有、地獄有。以人有為本、為中心,旁攝於鬼、畜;此三者之勝進者為天,劣退者為地獄。若分別有情出生之相類者,曰「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前三生其常見,化生則其變也。即此「五有」、「四生」而論其延續於時劫:一期則生有、本有、死有,前後則本有、中有、後有。即現實之存在,以知未來之存在,相續非斷滅者,名為「有」。曰前生,曰今生,曰後生,生滅不居非常住,名曰「生」。即此「五有」、「四生」而論其往返乎器界,有則欲有、色有、無色有,同因所愛所取以成世間之存在;生則欲界生、色界生、無色界生。世間以有情為本,存在者唯此,顯現者唯此,不亦灼然可見乎!自因果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世間以有情為本,有情不出惑、業、苦三雜染。此三者之因有曰「有支」,此生彼生曰「緣生」。有情之生死相續苦,非自、他、共、無因作,佛說為緣起:逐物流轉,觸境繫心,心色依持。緣起如環之無端,以無始來不見真實諦,死生無邊際,生生不已而眾苦永在。自業報論之:業力所感為報,如「五有」,緣起之顯在也。無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情而無心者;心色和合,不即不離,相依相持而相續存在。此有情,即世間之根本。即本而起末,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曰無情,無情乃有情之外在,如燄之舒光明。即總以探別,曰情愛、情識。情愛、情識乃有情之中樞,如燄中之焦炷。有情,內不離情識,即外不離器界,依彼得存而為彼之本。世間之學者不達,外逐於物立唯物,內蔽於心談唯心;別而礙總則多元,總而乖別明一本,人各一是非,孰知世間之實相哉!有情所起之動能曰「業」,不即色心亦不離,曰有、曰業有,緣起之潛在也。業感有情總別之報果,則即潛而至顯;依心色活動而成業力,則即顯而至潛。雖業之與報,並有並生,然據偏勝而言,則業為有而報為生。

如上所述,器界無邊際,有情無數量,其起滅於時劫無始終,可謂廣大、眾多、悠久矣!若探其本,則有情之體有、相生而已。知此,乃知佛法所明世間之宗本,乃足以進言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圖片

   內則情識─心(偏此墮唯心)   ┌此有故彼有「有支」
     炷  :   ┌─約因果辨─┤
     ↑  :   │      └此生故彼生「緣生」
     焰  :   │             ┌體類則「五有」
       ┌‧┐  │      ┌有情之自體─┤
       │心│  │      │      └生相則「四生」
   ┌───‧‥‧─┐│      │      ┌存在則「四有」
   │世間以有情為本├┼─約種類辨─┤有情之延續─┤
   └───‧‥‧─┘│      │      └生生則「三生」
       │色│  │      │      ┌得體則「三有」
       └‧┘  │      └有情之往返─┤
     焰  :   │             └生起則「三界生」
     ↓  :   │      ┌業「有」
     光  :   └─約業報辨─┤
   外則器界─色(偏此立唯物)   └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