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三冊-下編 雜附、疑偽與倒亂

下編 雜附、疑偽與倒亂

華文佛典的傳譯,從漢代到趙宋(以後還有少數的譯品),起初是抄寫流通的。部類這麼多,有的又部分抄出(別生)流通,經過了近千年的時間,錯誤是難免的!有的是不同的經篇(或殘篇),有的是我國古德的作品,漢、魏、兩晉所傳出的,錯誤、雜亂的情形,特別嚴重。古代的「經錄」,都曾為此而盡力,但不免還有些可討論的。先從附錄於經後(或中間)的說起:

五 佛般泥洹經 ─西晉白法祖譯,

『佛般泥洹經』末附記說:「從佛般泥洹,到永興七年二月十一日,凡已八百八十七年,餘七月十有一日。至今丙戌歲,合為九百一十五年:是比丘康日所記也。……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大正一‧一七五下)。這是佛滅年代的一項傳說。經是西晉白法祖譯的;「永興」是西晉惠帝的年號,但永興是沒有七年的。所說的「永興七年」,可能是惠帝「元康九年」的誤寫?這一附記,可另行編入「史傳部」的。

一六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漢安世高譯,

經文終了,「作禮而去」。以下有「佛說唄偈:雞鳴當早起,披衣來下床,澡漱令心淨,兩手奉花香(供佛)。……不與八難貪,隨行生十方。所生趣精進,六度為橋梁,廣勸無極慧,一切蒙神光」(大正一‧二五一下──二五二中)。在多部異譯中,沒有這一「唄偈」,這是後人所增附的。偈文古樸通順,表示在家佛弟子,在信佛持戒的基礎上,以「六度為橋梁」而求成佛道。提到了般若波羅蜜──「無極慧」,是在家菩薩的形象。這是中國人所造的好偈頌!

二三 大樓炭經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

「比丘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經文已畢。以下有「地深二十億萬里,……盡地起故」(大正一‧三〇九下)一段文,「元本」、「明本」缺。這不是經文,可能是古人解答世間成壞問題,因便附在這敘述世間成壞的『樓炭經』下。

二六 中阿含經(二一五)第一得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經文末段,是錯亂的。一、「欲,若有人習此法,……愛敬無厭足」一段(大正一‧八〇〇中),宋本等是附在經後的。這是『增一阿含經』(二二)「三供養品」,第十經的後段(大正二‧六〇八下──六〇九上),錯附在這裡,應從『中阿含經』中刪去。二、經後附有「若有斷樂速者……歡喜奉行」(大正一‧八〇〇下)。這正是『中阿含經』文,上接「於中若有斷樂」的,但抄寫者略有增損,原文應為:

(於中若有斷樂)「若有斷樂(四字重出,應刪)速者,此斷樂速故,此斷亦

說下賤。於中苦[若]有斷苦遲者,此斷苦遲故,此斷亦說下賤。於中若有斷

苦速者,此斷苦速故,此斷(亦說下賤。此斷)(應增補六字)非廣布,不流

布,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此下依經文說)。

三二 佛說四諦經 ─漢安世高譯,

末附「持宿命觀……如後事是也」──二十七字,是後人所附,應依宋本等刪去。

六二 佛說新歲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本經在「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下,又有「缽蘭和偈」,五言與七言的都有,中間還有「一月已過,即得一智」等一段長行。這是元本、明本所沒有的,大概是校刻者認定為古人所附而刪去的!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一)序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

品末,附有「於今我首上,……便說偈曰」──二百九十九字,應依宋本等,在「序品」的「如上作偈」下(大正二‧五五二上)。這樣,也與『增一阿含經』(五〇)「禮三寶品」第四經(大正二‧八一〇上)相合。「序品」的長壽王,經(譯)作長生;「善觀者優多羅比丘是」,經說善盡是調達,小有不合。依「序品」,優多羅是『增一阿含』的承受者,似乎「序品」是再加修正的。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四六)結禁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

品末,附有「聞如是,一時,……歡喜奉行」(大正二‧七八〇下)。依內容而論,這是「結禁品」第五「十念」經。應該依宋本等,編在「十力」與「十非法」親近國家間,才能與「結禁品」的「錄偈」相合。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四七)善惡品 ─東晉僧伽提婆譯,

品末,宋本等有「經言百歲,當經三百冬夏秋,……蓋譯者不善方言也」一段(大正二‧七八五下),是後人對經文的解說。多讀經論的,自然知道印度的一年三季說,附文可以刪去。

一四五 佛母般泥洹經 ─宋慧簡譯,

宋、元本等,在這部經的末後,附有『佛般泥洹後變記』(大正二‧八七〇中──下),敘述佛泥洹後,從百歲到千歲,佛教出家眾漸漸墮落的過程。在『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泥洹後諸比丘經』一卷,異名有『泥洹後變記經』等,可見這是另一經文,與『佛母般泥洹經』無關,應別立為一篇。

一六一 長壽王經 ─失譯,

經末,附有禮讚佛的五言二十偈,宋本等是沒有的。二十偈中,如「敬謁法王來,……光若靈耀明」(大正一‧一七九中);「佛為海船師,……縛解致泥洹」(大正一‧一七八上──中);「佛所以度世,……龍敬承行禮」(大正一‧一九〇上):以上六偈,見於失譯的『般泥洹經』。「八正覺自得,……從是通聖道」;「至道無往返,……皆莫如泥洹」(大正四‧一四八上──下):以上四偈,見於漢曇果共康孟詳譯的『中本起經』。「聽我歌十方,……大悲敷度經」(大正三‧四八〇上):四偈是見於吳支謙所譯的『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吾師天中天,……心淨開法門(大正四‧二五五中──下):二偈是見於吳支謙譯的『撰集百緣經』。雖還有四偈,沒有查明出處,而偈頌也偶有一二字的潤飾,但可以斷言的,這讚佛的二十偈,是我國古德所纂集的,應該編入「讚頌」類。

一七二 佛說菩薩投身飼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法盛譯,

經末「禮佛而去」下,宋本續有「爾時國王聞佛說已,……終無絕時」──百二十七字。這是後人對該塔現況的記述,不是經文。

二〇四 雜譬喻經 ─漢支婁迦讖譯,

經說十二譬喻以後,又說:「有十八事,人於世間甚大難,……是為十八事」(大正四‧五〇二上)。十八事,與「譬喻」的體裁不合。在『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十八難經』一卷,「舊錄所載」。可見十八事本是另一經篇,一定是被抄寫者寫在經後,這才錯了;應從經末刪去,自成一篇。

二二五 大明度經 ─吳支謙譯,

在第一「行品」中,附有非常簡略的注釋。注中每說「師云」,不知道是誰注的?不會是道安的『道行集異注』,可能是支遁的『道行旨[指]歸』。

三八三 摩訶摩耶經 ─齊曇景譯,

『摩訶摩耶經』終了,附有『摩訶摩耶經』「八國分舍利品第二」。有人以為是『涅槃後分』,其實是從『長阿含經』(二)『遊行經』抄出的;文句大致相合,只刪略些重複的,加上五言的兩偈,七言的五偈半。這是古人抄出增附,妄稱「摩訶摩耶經八國分舍利品第二」。與『摩訶摩耶經』無關,「疑偽」而沒有保存的必要!

四〇九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曇摩蜜多譯,

在經的末後,麗本與宋本,又有眾多的佛名、咒語,「該是校人採集虛空藏經咒,並諸經中佛名及咒,以為勸世修行法」──「校勘大藏竹堂講師」所批,是正確的,元本、明本都刪去了。麗藏本雖說「徒存似是,姑為刪之」,不知為什麼還是保存在經後?這是應該刪去的!

四三四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元魏吉迦夜譯,

經後附有「巍巍十方佛……願禮天人師」──六偈,稱揚十方世界佛功德,勸學大乘。這是出於『六菩薩亦當誦持經』的(大正一四‧七五二中),應刪去。

四九一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

本經初列六菩薩名號,後又「別有四菩薩」,是說念誦菩薩名號功德的。中間有讚佛偈:「巍巍十方佛……願禮天人師」──十二偈,與經義不合,應別立。

六〇三 陰持入經 ─漢安世高譯,

經後,麗藏本附有「佛說慧印三昧百六十三章定解」,宋本等是沒有的。考六三二『佛說慧印三昧經』說:慧印三昧的境界,「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難可得知」(大正一五‧四六一中──下)。百六十三事,與『慧印經』相當,但文字小異。可能是古師,對慧印三昧,依原文而校勘修正,別出流行,應編在『慧印三昧經』等以後。

六一〇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失譯,

經文後,有「十一因緣章,……得道疾」──百二十四字,這是另一經文。『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在十與十一間,有『十二一因緣章經』,應別立。

六一六 禪法要解 ─姚秦鳩摩羅什譯,

『禪法要解』卷上後,有「淨觀者……甚可患也」一大段文字。從「淨觀者三品」,到「是名初學禪門」(大正一五‧二九二中),是引用六一四『坐禪三昧經』卷上的(大正一五‧二七二上),應刪去。「若定得勝心」以下(大正一五‧二九二中──下),也是淨觀,出處待考。

七三五 四願經 ─吳支謙譯,

『四願經』後,附有一千多字的長文。內容是:一、「佛念天地八方之外,……弟子聞經歡喜前受教」(大正一七‧五三七上──中),是一篇經文;經前缺些,不知是什麼經?這是應該別成一篇的。二、「是為痛痒要識如諦知也……歡欣受行」(大正一七‧五三七‧中──下),是『七處三觀經』的後半;別處已有『七處三觀經』,這裡的可以刪去。

七四一 五苦章句經 ─東晉竺曇無蘭譯,

在經末「作禮而去」下,有五言偈:「天上福已盡……三界皆禮佛」──二十六偈,說三惡道與八難,勸人信佛修行的,應離此經而獨立成篇。

七七一 四品學法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經後附有二則:一、「若失威儀一事者……疾成大願」(大正一七‧七〇八上),是上品出家戒律事。二、「散侍法:問曰:令受真戒號」(大正一七‧七〇八上),是對下下品「散侍法」的再解說。這二則,是「四品學法」的解說。

九七七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元真智等譯,

經後附有『大白傘蓋佛母總讚歎禱祝偈』,可以別立。

一四二五 摩訶僧祇律,

律文終了,有『摩訶僧祇律私記』。『記』後,附有『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與一四九七『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相同,所以應從《摩訶僧祇律》後刪去。

二九七 普賢菩薩行願讚;

一一六七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這兩部,都是唐不空譯的。在經文後,都附有『八大菩薩讚』:「圓寂宮城門……如彼成讚器」十偈(大正一〇‧八八一中──下、二〇‧六七五下──六七六上)。這都是附出,不屬經文,應從二經中刪去,別立『八大菩薩讚』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