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三冊-七、讀「大藏經」雜記

七、讀「大藏經」雜記

上編 藏經的部類、重出與異譯

「大藏經」,是我國對一切佛典的總稱。佛法本有經──「素呾纜藏」,律──「毘奈耶藏」,論──「阿毘達磨藏」,總稱三藏。在佛法發展中,又有大乘的「般若波羅蜜多藏」,祕密大乘的「陀羅尼藏」,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說(大正八‧八六八下)。原始結集的法與律,都是稱為素呾纜(修多羅)的,所以每泛稱一切教典為「一切經」。隋、唐的經錄中,都有「入藏錄」。『開元釋教錄』中,有本而「入藏」的,共五千四十八卷,這個數目,每被稱為「一藏」。稱一切經為「大藏經」,是趙宋初,開始刻印入藏的教典而引起的名詞。華文的「大藏經」,自宋代刻板以來,我國以外,契丹(遼)、高麗、日本,也都有華文「大藏經」的刻、印,板本是相當多的。到了近代,我國還有『頻伽大藏經』、『佛教大藏經』,『佛光大藏經』(在編印中)的編印流通。五十年前,我在普陀山慧濟寺閱藏,閱讀的是「清藏」本。近四十年,除單行本外,我都用日本的『大正新脩大藏經』。在閱讀過程中,偶爾發現些問題,有的在記憶中,有的在摘錄中,現在把他分類的敘述出來。由於閱讀的,一向都是『大正新脩大藏經』,所以這裡要說的「大藏經」,就是以『大正藏』為主的。引用的教典編號,出處在某卷某頁,也都是依據『大正藏』的。

日本的『大正新脩大藏經』,是日本大正時代,高楠順次郎博士與渡邊海旭博士,共同發起編修的。得到小野玄妙博士的努力,經十三年的悠長歲月,才完成八十五卷,及『昭和法寶目錄』三卷;後來加入「圖像」十二卷,成為這部一百卷的大藏經。這部大藏經,質量並重,包含了部分新發現的資料,受到佛學界普遍的尊重。在八十五卷中,可分為三大類:一、初三十二卷,是我國古德,從西方傳譯來的(四十九與五十卷中,還有傳譯的十七部),代表了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二、從三十三到五十五卷,是我國古德的撰述──注釋、法義、史傳,代表了中國傳統的佛教。三、五十六卷以下,除八十五卷的「古逸」與「疑偽」外,是日本古德的華文撰述,代表了日本的佛教。這部大藏經的內容,印度的,中國的,日本的佛教,是以中國佛教為中心的:印度部分,是中國人所傳譯的;日本部分,是繼承中國所宏傳,探究而又有所發展的。以中國佛教為中心的佛法,日本學者能編成這樣的大藏經,中國佛教界應該慶幸,也應該反省!在八十五卷中,中國著述的二十三卷,而日本著述的是二十九卷,日本古德的作品,似乎分量多了一些,不過這是日本教佛界所編修的呀!

『大正藏』的編修,據「刊行旨趣」說,不是順從古傳的「編纂舊習」,「錯雜混淆」的。如「嚴密博涉的校訂」;「周到清新的編纂」;「梵漢對校」,列出梵、巴原語等。而最便於閱覽的,是全藏八十五卷,二九二〇部,也就次第編列二九二〇號目。含攝眾多經而成一大部的,如四部『阿含』、『大寶積經』等,又將該經一一的編列號目,所以檢閱上的確非常便利。我的研究,重在中國譯傳的印度佛教,所以『大正藏』的前三十二冊,成為我近四十年來的修學良伴。然完善是不能「一蹴即至」的,『大正藏』當然也還不能說「盡善盡美」。以『南傳大藏經』的經藏,對勘華譯「四阿含」,有些也還需要修正的,這裡姑且不談。『大正藏』(前三十二冊)的編校,大抵以「高麗藏」為底本,而以「宋藏」本等來校訂的。所以部類方面,雖已有新的分類,而校訂的內容,還不免受到古傳的「編纂舊習」,「錯雜混淆」的影響。在我長期的檢閱中,覺得有些是重複而應該刪削的;有些是編入部類不適當的;有些是同本異譯,分編在各處,沒有注明而不便初學的。我把他摘錄出來,不是為了批評『大正藏』,而是提貢些意見,作為將來發願修藏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