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學探源-第三項 世俗與勝義

第三項 世俗與勝義

二諦是佛法的綱要,若空若有,都是依此而開顯的。可是現有的阿含中,未見有明白的說明。不過,照《俱舍論》卷二二所說的「餘經復說諦有二種」,阿含應該有明闡二諦的經文,只是漢譯本中未曾譯出罷了。況且二諦是大小空有一切部派共同承認而無異議的,那是根本佛教所有,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諦」,是正確不顛倒義,與實在不同,它是真實而不顛倒的,是從認識的符合對象而說的。真實只應有一個,不會是多的,為什麼說「諦」有二種呢?這是後代學者所深切注意到的,小乘如《婆沙》、《正理》,大乘如《大般涅槃》、《仁王般若》等,都曾討論過這問題。在這裡,我們要承認:所謂確實性,所謂「是真是實是諦是如」,只要認識與對象的某種合一就是了。在世俗立場說,只要人人認識以為如此不謬的,就可以安立其確實性──世俗諦了。若是真實而非一般人所能認識的,那是聖者同證的特殊境界,是第一義諦。世俗的真實,只要世俗立場以為真實就可以了,不必是理想所欲證達的究竟真實──聖者的證境,因為那是依第一義的立場說的。

所以,二諦是從不同的認識而安立的兩種真實;雖不是彼此無關,但卻是各就所見而說。釋尊不像庸俗者的固執世俗,能引凡入聖,闡述這即俗而真、隨順第一義的世俗法,稱之為中道的立場,如《雜阿含》三〇〇經說:

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中道立場的說法,不落凡夫二邊的惡見,而能即俗明真,是恰到好處的說法。這所說的就是「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中道,本形容中正不偏。阿含經中,就行為實踐上說的,是離苦樂二邊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八正道)。在事理上說的,即緣起法。緣起法是佛教的中道法,為什麼呢?因為緣起法可以離諸邊邪執見。如《雜阿含》三〇〇經與九六一經,說緣起以離常斷二邊見;九二六經與二六二經,說緣起以離有無二邊見;二九七經說緣起以離一異二邊見。這斷常、有無、一異等偏邪執見,均可由這緣起法來遠離它;反過來,可顯示緣起法的不斷不常、非有非無、不一不異。一面破諸外道的偏邪,一面顯示諸法的實相,所以緣起法是中道。

這中道立場所說的緣起法,到底是世俗呢,還是第一義呢?是世俗。《雜阿含》三三五經(第一義空經)說: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

《增一阿含‧六重品》第七經,也有相同的文句:

云何假號因緣?所謂緣是有是,此生則生。

中道立場所說的「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經中說是「俗數法」,是就世間一切因果生滅的假名因緣建立的。即假名緣起以離我我所、常斷、有無、一異等邪見。因離執而悟入的,是第一義空,故《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緣起生滅法是俗數假名法,於中能離諸錯亂,便是第一義空。是正確不顛倒的世俗諦,能即此緣起法以顯示第一義諦,所以稱為中道。

如不細心的思考,將覺到如來說法的矛盾。前說緣起是真是實,此卻說是俗數假名法,到底是真是假?空者見假,有者執實,各走極端了。其實並不矛盾,如來說法是不會矛盾的。緣起法則確實如是,認識與對象符合,確然不謬,所以說是真是實。此因果的具體法是實有自體嗎?是有常住不變性嗎?有主宰獨立性嗎?沒有!緣起的生滅法,確是俗數的假名法;緣起假名,不失其為世俗的諦實。至於見常、見一、見我、見我所,只是凡夫的錯見;現在佛以超越凡情──第一義的立場否定之,所以是空。阿含即現實人生的立場以說明空;這生命緣起之空,約聖者深刻的理解到究竟真實說,是第一義諦。真諦,也是形容其正確,並不是實有自性。這種覺解,是常人所不能了解的,所以叫「第一義」,就是「勝義」。就聖者與眾生共同所有的因果現象說,是俗數法,是假名安立的。如來了解體驗到第一義真實之空,所以解脫,所以能知世俗諦是假名;凡夫不能了解,執此假名為真實有,只說某一些是假名的、是空的,所以就生死流轉了。【圖片

 解脫─────────────────
  ↖空                有|
   \ 故                 故|
   \ 實               名|
    \ 真                假|
    世…………(中道說法、生滅依緣)…………俗
    | 空               有\
    | 故               故\
    | 名                實\
    | 假                真↘
    ───────────────────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