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記-貳 修止

貳 修止

甲 修習真如三昧

一 初修方便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相,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

初修方便中,先說於端坐中修習,這又先明「修止者」所不可少的緣具。略辨三事:一、「住於靜處」,如住阿蘭若處,遠離煩囂緣務,易於成就(此可攝五緣)。二、「端坐」:修止成就,雖行住坐臥中,都是可以止的,但初修時,應跏趺而坐,全身端莊正直,這才氣血通暢,易於安定(此即攝身具八事)。三、「正意」:但求解脫,但求菩提,不是為了名利、神通等而修。否則動機不純正,意欲不清淨,即容易招魔。環境、身儀、意向,這三者應有必備的資緣。

次說修止的方法:本論所說的修止,實即《阿含經》裏迦旃延所修的勝義禪,本論名此為真如三昧。修這勝義禪的時候,一無所取,心無所住。如《阿含經》說:迦旃延入勝義禪,大自在天等觀察他所入的是什麼定,結果,都不知道迦旃延是入的什麼定;因為他無所緣境可得。這也即是無相三昧。勝義禪,了知自性不可得而不取相,通達一切法空而心無所住,是聖者的證境。

「不依氣息」,即不著於數息觀。氣有長、短、冷、暖、滑、澀等。初學止者,都先學調息;如密宗的風瑜伽,中國道家的吐納法,都是利用呼吸以引心得定的。由於氣息虛妄,實無自性可得,所以不依氣息而修止。「不依形色」,即不著於不淨觀。修止者,繫心死後的青瘀腫脹到白骨分散等,為不淨觀。或從白骨流光而出淨境,為淨觀。這是聲聞乘行法。大乘中,如念佛相好,念佛土莊嚴,或觀日、月等,這都是依於形色而修。因了得形色的虛妄無性,所以不依形色而修止。「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即不著於六界觀。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空有內外,身外的如太虛空,身內的如毛孔等空。地、水、火、風四大,為物質的原素。見聞覺知,是識的作用。識有六種,依六根而發:依眼根緣色而有見;依耳根緣聲而有聞;依鼻、舌、身根,緣香、味、觸而起覺;依意根緣法而有知。此空、地、水、火、風、識──六界,都是虛妄無性的,所以不依於空等而修。

修道的初步方法,聲聞有二甘露門:一、不淨觀,二、數息觀。一般的說,不淨觀對治貪欲,數息觀對治散亂。依此二門修習,即能入定,引發真智:觀六界和合為人,所以無我無我所。或者,初下手即修六界觀,對治我慢。不淨觀、數息觀、六界觀,合名為三度門。統論初修的大要,不出此三(或加慈悲、緣起為五停心)。本論所說的止修,即是習勝義禪──真如三昧。一切取相的定境,都有相可得;如取著此等境界而修止(觀),即不能與無所住的真如相應。因此,現觀勝義的真如禪,不依這一切定境而修習。

起初,「一切諸相(依元曉疏本;賢首本作想),隨念皆除」;次進一步的,也「遣除想」。一切諸相,即數息、不淨、六界觀的影像相,隨念起時,即了得外境無實,除遣而不再現起。不但除所起的境相,即能取的分別──想,妄心非實,也應加以遣除。除相,即不取著所取相;除想,即不取著能取想。本論的修止方便,不繫心一境而使止息;是以心遣境,不著所取相;當下能境滅心亡,不著能取想。這即是『止一切境界相』的無分別止。這一唯心的修止法,是有理論為依據的。因為,「一切法本來無相」。雖然妄念現前,相想宛然,而實「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即本來是念而無念的。如有能取相、所取相,即不契於真如。要修習而體證真如,就得除一切相;要除一切相,即應不依一切相而修。不依一切相而修,只是了達妄念本空,沒有實在性,無實自性的生,無實自性的滅。不取著於念──所取相、能取想,即妄念自息,隨順無分別止了。

上來不取著定境的影像相而修止,略近九住心的內住、等住;此下即安住等。初學修止的,每每心馳於外境而成散亂。所以說:「不得」放逸忘念,「隨心」的「外」散,而「念」於外在的「境界」。外念境界,即念於外境,如想於五欲境界,或起種種不正尋思。不念外境,即除一切諸相;更要除能取外境的妄想,所以說:「後以心除心」。怎樣能不取外境而又除妄心呢?「心若馳散」於外境時,「即當攝來」而「住於正念」中。甚麼是正念?如攝外散的妄心,住於取相的定境,這還是妄境妄念相續,不能達到不取相的目的。所以,攝來住於「正念」,「當知」即是住於「唯心」而「無外境界」的正念。了得唯心而無外境,取外境的心,即能攝住而不再馳散。既住於唯心,更了得緣境起心,離境即心不能起,所以「即」能「復」知「此心」也「無自相」,而是「念念不可得」。這樣不取外境相,又不著內心想,即達到不依一切,隨順於止一切境界相的無分別止。

修止的,不能老是坐著,總有從坐而起,或行或住的時候。但也應念念修止,功夫不可間斷。所以說:「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施作,如穿衣喫飯,擔水搬柴等一切動作。總之,「於一切時」中,應「常」以正「念」為「方便,隨順」唯心無境,本來無相的法義而「觀察」。念念不忘的不依一切相而修,久久打成一片,才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