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乙 釋

乙 釋

一 略釋自性

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為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是聖智,它的自性,非親證不能自覺的,所以從正面去說明非常困難,最好用烘雲托月法,從反面──遮遣的方法去顯示。這就是說:要「離五種相」,才是無分別智的「自性」。

一、「離無作意」:作意即思惟,無分別智要遠離思惟的。但也有離作意而不是無分別智的,如酒醉,悶絕,熟睡等,所以必須要離開這樣的無作意,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智。二、「離過有尋有伺地」:無分別智是超尋伺境的,然無尋伺──如二禪以上的無尋無伺地,仍不是無分別智,所以還要離去這樣的無尋伺,才是真實無分別智。三、「離想受滅寂靜」:無分別智是無受想心行的,但受想心行俱滅的滅盡定,雖是聖者所得的,還不是無分別智,所以還要離去這樣的想受滅的寂靜,才是般若無分別智。四、「離色自性」:無分別智離去妄心的有分別性,但智的無分別與色性的無分別不同,不然,得此無分別智的聖者,不將要與木石一樣塊然無知了嗎?所以無分別智是要離去色自性的。五、「離於真義異計度」:離前四相直取真義的如相,但如果計度擬議這真如,或心上有不分別的空相現前,這既然含有種種計度的成分,自然不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要離去於真義計度的。總之,它是無分別的,但決不是世間無作意等的五種無分別。離了這五相,才是真實的無分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