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二項 修十度

第二項 修十度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眾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十地菩薩所修的波羅蜜多,約「增勝」說,說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前六地所修」的「六種波羅蜜多」已講過了,這裡不再重說。「後四地中所修四」種波羅蜜多,說明如下:

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修這波羅蜜多主要的在迴向。菩薩六地「前六波羅蜜多所集」的資糧,現在把這所集的「善根」,不但為自利用,而「共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菩薩具大悲智,不厭生死而求涅槃,不重自利而重度他,這才是真正的方便善巧。小乘學者沒有這種善巧,所以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若冤家,要急急的求證涅槃。

二、「願波羅蜜多」:行菩薩道的大心有情,「發種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大願,引攝」眾生,使他成為「當來波羅蜜多」(到彼岸)的「殊勝眾緣」。願與同行同志的有情集合在一處,實現清淨佛土。佛教叫人發願的用意,就是要吾人將修行集積的功德,用在某一目的上,因為各人的目的不同,故雖同一功德,而所得的結果大有差別。大乘佛法,不願將有用的功德,消耗於人天、小果上,故特提出願波羅蜜多。但發了願就得去實行,所謂『願為行導』。願海一定要由行山去填補,才得滿足;阿彌陀佛的淨土,實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不但憑他的四十八微妙大願可以奏功,而是由於他的實踐所成的。

三、「力波羅蜜多」:又有二種:「思擇」力,是以智慧思惟理解,抉擇觀察。「修習」力是實踐那思惟觀察的諸法。由此「二力」,能「令」所修的「六種波羅蜜多無間」斷的念念「現行」。這二種力,是遍通一切修的,一是理解力,一是實踐力。

四、「智波羅蜜多」:「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不可思議的殊勝「妙智」。以自己所得的妙智,在如來的大集會中,「受用法樂」。又以所得的妙智,觀察有情的根性,以六波羅蜜多去「成熟有情」,使得解脫。受用法樂是自利,成熟有情是利他。

方便、願、力、智「四種波羅蜜多」,是從第六「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中所開出來的。般若有加行無分別、根本無分別、後得無分別的三慧,這後面的四波羅蜜多,即屬於「後得智攝」。善巧方便等不過是後得智作用的四種差別。由此,我們知道,若單說六度,那般若是總攝無分別智與後得智的。若說十度,那第六般若只限於根本無分別智,因為後得智分屬後四度了。

約增勝說,固然是一地別修圓滿一波羅蜜多,但就總相修集來說,那就一地中並不唯修一度,是遍修十度的,所以「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這樣的「法門」,都「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波羅蜜多藏就是大乘法的總稱(除了秘密大乘法;秘密法是波羅蜜多藏以外的,稱為陀羅尼藏),並非單指《般若經》。整個佛法不外乎大乘小乘,總一切大乘教法,名波羅蜜多藏;總一切小乘教法,名小乘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