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四節 辨修習

第四節 辨修習

第一項 修止觀

修此諸地,云何可見?謂諸菩薩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由五相修。何等為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相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凡是地上「菩薩」,不論在那一「地中」,都要「修」習「奢摩他」(止)與「毘缽舍那」(觀)二門。這止觀是怎樣修得的呢?「由五相修」:一、「集總修」,集所有的大乘教法,作總相觀察,一法如此,法法如此。這可通於有相修及無相修的兩種,但現在約有相修說,所以又說第二、「無相修」。於離名相的一真法界性中,觀察一切法皆不可得,名無相修。但無相修或者還有功用,所以說第三、「無功用修」。不加作意,不由功用,能任運的止觀雙運,無功用修。四、「熾盛修」,修習無功用行,念念增勝,不因得無功用道而停滯,故名熾盛修。五、「無喜足修」,雖得念念增盛,但不以此為滿足,仍是著著上進,所以說是無喜足修。

由「五修」的因,「菩薩」能「成辦五」種的「果」:一、「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依止是阿賴耶識,粗重是煩惱所知的二障,阿賴耶識中的二障種稱為粗重所依。像上面所說,以五種修來修習止觀二行,因它念念的增勝熾明,熏成聞思修的無漏法身種子,就能念念中銷解鎔散二障粗重的潛力,使它不得存在,獲得轉依。二、「離種種相得法苑樂」:脫離種種戲論相──不但顛倒邪見的戲論要遠離,就是佛見法見乃至涅槃見也都要遠離,這就可以得法苑之樂。法是法界,離一切戲論通達法界,定心寂靜,而得現法樂住,名為法樂。或者法是教法,依如來教法切實修行,得到其樂無窮的法味,所以叫法樂。苑是譬喻,得法樂,如在花苑中隨意遊賞,使人喜樂自在。《大乘莊嚴經論》說這是修定的果,意義也就在此。三、「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修習止觀,得無礙慧,能通達諸法無有差別,了知法界無限量,一法遍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其量周遍,其數無量,沒有分齊,沒有界限,所謂『觸處洞明』而得無礙的大法光明。《莊嚴論》中把它總攝為『圓明』二字,可說言簡意盡。四、「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清淨分是出纏的真實性,因修習止觀得無分別智現證無相。五、「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菩薩修習止觀,步步上進,不生喜足,希求的唯一目的,在使法身圓滿成辦。圓滿法身在第十地,成辦法身在佛地,前前地中的修習,能為圓成後後法身的殊勝因。這前前攝受後後的因,到最後能夠成辦究竟的佛果。

真諦釋把五因次第配合五果,一因成一果。《莊嚴經論》說:五果中的前二是修止所成辦的,次二是修觀所成辦的,後一是雙修止觀所成辦的。實際上,地上的菩薩,每地都是定慧圓修的,所以五果也就都是由止觀二者所成辦;《莊嚴論》也只是約它的偏勝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