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二節 十地名義

第二節 十地名義

復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何故二地說名離垢?由極遠離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說名發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慧?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難勝?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智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何故七地說名遠行?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無礙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雲?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能圓滿故。

關於十地的名義,簡略的解說一下:一、「初地」「名極喜」地:因為「此」初登地的菩薩,是「最初」獲「得能成辦自」己及其「他」有情「義利」的兩種殊「勝功能」,極端的踴躍歡喜,所以叫極喜地。小乘見道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不名為極喜。二、「二地」「名離垢」地:菩薩在初地,已能遠離粗重的犯戒垢,但微細的毀犯仍然現行。二地菩薩成就性戒,能自然的「遠離」微細的「犯戒垢」,二地是戒波羅蜜多圓滿,所以叫離垢。三、「三地」「名發光」地:這第三地為「無退轉」的「等持」──三摩地,「等至」──色無色定「所依止」。菩薩既得等持等至,不再退轉。因定力的深入,克服無明黑暗,在勝定中發出無邊慧光,得聞持陀羅尼,為「大法光明」的「所依」,所以叫發光。四、「四地」「名焰慧」地:四地菩薩修習三十七品等「諸菩提分法」,生起智慧的火焰,能「焚滅一切障」,像火燒一切薪木一樣,所以叫焰慧地。五、「五地」「名極難勝」地:「真諦智與世間智」是「更互相違」的──一個無分別,一個有分別;一個不緣名相,一個緣名相。這二者不易合作,所以初地到四地,都是有真智時無俗,有俗智時無真;要二智並觀,融然一味,是很困難的。登五地的菩薩,能二智並觀二諦,「合此難合」的二智「令」它「相應」,這是極難能可貴的,所以叫極難勝地。六、「六地」「名現前」地:六地菩薩觀察十二「緣起智(加行智)為所依」,「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的無分別智「現在前」,親證緣起即空的如性,通達諸法緣起,離一切染淨相,所以叫現前地。七、「七地」「名遠行」地:七地菩薩真俗二智平衡觀察。可以不加強有力的功用,到達了有「功用行最後邊」際。過此入八地,就是無功用行。可以說這七地是有功用行與無功用行的分界線;因為它在最後邊,所以叫遠行地。八、「八地」「名不動」地:這第八地,「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七地菩薩雖也無一切相,但因為還有功用行,不能任運自在而轉,還不能說不動。八地菩薩得無功用行,非煩惱等能動,所以叫不動。九、「九地」「名善慧」地:因為九地「得最勝無礙智」,無礙智就是法、義、詞、辯的四無礙,得四無礙,能遍十方世界為一切有情善說妙法。『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叫善慧地。十、「十地」「名法雲」地:有三種意義,(一)、「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這十地的二智,對一切法若真若俗,能在一念心中遍緣一切。這法智猶如大雲,陀羅尼與三摩地門功德猶如水。大雲的法智能含藏功德水,所以叫法雲。(二)、「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太空是廣大無量的,像眾生無始來的微細障;法智如浮雲,可以覆蔽這如虛空一般廣大的惑智二障,不使現前,所以叫法雲。(三)、「於法身能圓滿」,如大雲可以降注淨水,充滿虛空,法智能出生無量的殊勝功德,圓滿所證所依的法身,所以叫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