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二 別辨作意修

二 別辨作意修

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現在更說「六種意樂所攝」的「愛重、隨喜、欣樂」的三種「作意」。三種作意,是共通的修法,修行六種意樂所攝的三作意,才能顯示出他是大乘不共的修習。這裡先將六種意樂的名稱總標出來,下面再一一的解釋。

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恆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一、廣大意樂:「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經過「若干無數大劫」,才能「現證無上正等菩提」。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的菩薩,「經爾所」──這樣長的「時」間,如果把這無數大劫的長時間合為一剎那,以這樣的剎那再集成無數大劫。在這長久的時間「一一剎那」中,「假使」能「頓捨一切身命」──內施;並且「以殑伽河沙等」那樣廣大「世界」所「盛滿」的金銀琉璃等「七寶奉施如來」──外施。這樣一直到自己「安坐妙菩提座」,而「菩薩」的「布施意樂,猶無厭足」之想。不但修習布施這樣,修習持戒,忍辱,乃至般若,也莫不這樣。「世界滿中熾火」,這顯示住處的極其痛苦。「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這顯示資糧不足,不易修行。菩薩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戒、忍、精進、靜慮、般若」修習的意樂「心」,仍是「恆」常「現行」,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他的「意樂,猶無厭足」。這名為「菩薩」行六波羅蜜多的「廣大意樂」。

又諸菩薩,即於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二、長時意樂:「菩薩」於六波羅蜜多的修行,像上面說的「無厭」足的廣大「意樂」,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在這時間內,能時「常無間息」的修習,「是名菩薩」六波羅蜜多的「長時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三、歡喜意樂:「菩薩」以「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有情固然心生歡喜,就是菩薩自己也生大歡喜,而且「由此所作深生歡喜」,是那「蒙益有情」的歡喜「所不能及」的。比如小孩得到母親給與心愛的玩具,固然歡喜;做母親的見到自己的兒女喜樂,心中的快樂,實比小孩有過無不及。這名為「菩薩」行六波羅蜜多的「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四、荷恩意樂:「菩薩以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一切有情,「於」自「己」「有大恩德」,從「不見自身於彼有」什麼「恩」德。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沒有一個不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師長,兄弟同學,那一個於我沒有恩德呢?同時,眾生又是我的福田,可以增長我的功德,完成自己的無上菩提,假使沒有眾生,六波羅蜜多就不能修習,也就不能成佛。所以覺得眾生於我有大恩德,自然不會有什麼邀功求報的企圖,這是「菩薩」行波羅蜜多的「荷恩意樂」。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五、大志意樂:菩薩所有一切「六到彼岸所集」的「善根」,絕不擁為己有,而以懇切的「深心」,念念「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到人天「可愛」的殊「勝異熟果」,這叫「菩薩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六、純善意樂:前面的大志意樂,約迴施有情,令得世間樂果說。這純善意樂,是將自己「所集」的「善根」,「迴」施自己及「諸有情」,「共」「求無上正等菩提」,是約得出世究竟果說的。令得世間果報,其志雖大,但不能算純善,世間是染污法呀。若迴求出世菩提妙果,那就純淨純善了;這是「菩薩」行六波羅蜜多的「純善意樂」。

如上說的,就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的「愛重作意」,三種作意中的第一作意。

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

修習六波羅蜜多的「菩薩」,自己對於六到彼岸,固然異常愛重,就是對於其「餘菩薩」,凡是能以「六種意樂,修習」六波羅蜜多「相應」,集「無量善根」的,自己也「深心」的「隨喜」讚嘆,這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的「隨喜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恆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修習波羅蜜多的「菩薩」,不但「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的「六種到彼岸」的「修」行,同時也「願」意「自身與此六種」意樂所攝的六「到彼岸修」,從初發心到「安坐妙菩提座」的長時間中,能「恆不相離」,這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的「欣樂作意」。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這樣的修習六到彼岸,不說菩薩的實修有大利益,就是「有」人「聞此菩薩」的「六種意樂所攝」的三種「作意修」習六波羅蜜多,「但」是「能」夠生「起一念」的清淨「信心」,還能「發生無量福聚」,種種的「惡業障」也能「消滅」,何「況」真實修行這樣六波羅蜜多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