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丁 訓詞

丁 訓詞

復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云何可見?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為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又能破裂慳悋、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為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為慧。

在這「訓釋名言」中,先釋波羅蜜多通名,次釋布施持戒等別名。波羅蜜多解為到彼岸,但到彼岸指什麼呢?涅槃嗎?不可,小乘也可證得涅槃,而他們所修的施等,卻不能稱為波羅蜜多。所以本論的解說:「世間」是凡夫,「聲聞、獨覺」是小乘,凡夫小乘所修的「施等善根」,都很微劣,現在菩薩所修的,「最為殊勝」,能超過他們,「到」大乘果的「彼岸」,這殊勝的施等善根,具這樣意義,「是故通稱波羅蜜多」。

再訓釋施等別名:每一波羅蜜多中,都有一離一得的兩個意義:一、布施,在離一方面,「能破裂慳悋貧窮」。慳吝是貧窮的因,貧窮是慳吝的果,能修行布施,則能捨離。在得一方面,「能引廣大財位」的「福德資糧」。由具有這兩方面的作用,所以「名為施」。二、持戒,在離一方面,能「息滅惡戒惡趣」。惡戒有二種:一是所持的不正戒,像外道的戒;一是不持善戒,犯殺盜等,這都叫惡戒,是因。三惡趣,是惡戒應得的果報。守持正戒,能息滅這兩者。在得一方面,未來世「能取得善趣」可愛的果報;現在世能得「等持」,因為不犯戒,就沒有懊悔熱惱,不受他人的譏嫌,心念放下,就能引發安定。因這些意義,「故名為戒」。三、忍辱,在離方面,「能滅盡忿怒怨讎」。忿怒是不能忍辱,是因;怨讎是忿怒引起的果。你忿恨他人,他人當然與你結成不解的深仇,這唯有忍辱才能除滅。在得一方面,「自」己「能善住」於坦然「安隱」的境地,亦可使「他」人安隱快樂。因這兩方面,「故名為忍」。四、精進,在離一方面,「能遠離所有懈怠」及一切「惡不善法」。懈怠放逸是生長惡不善法的因,惡不善法是懈怠的果;唯有修行精進,才能遠離懈怠,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的惡不善法息滅。在得一方面,「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廣大。善法出生,是未生善令生;增長,是已生善令增長。這是精進的力用,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因此「名精進」。五、靜慮,在離一方面,「能消除所有」一切令心「散動」的不善法,像五蓋,失念,散亂等。在得一方面,「能引得內心安住」於專一的境界,不向外面馳求,令內心得到安隱寂靜的喜樂。由這樣的意義,「故名靜慮」。六、智慧,在離一方面,「能除遣一切」決定見性所攝的「見趣」,如五見,二十見,六十二見,百八見等;同時,還能遣除非見所攝分別的「邪惡慧」。在得一方面,「能真實品別知法」。真實知法,即根本無分別智,因它能了知諸法的真實。品別諸法,即無分別後得智,因它能了別諸法的品類差別。由這理由,「故名為慧」。這六度的梵名中,具有這兩方面的含義,所以解說它的含義,就是解說了六度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