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第三節 辨一異

第三節 辨一異

復次,此三自性為異為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在大乘佛法中說到真俗空有,都是認為非一非異的。現在說到三自性,也同樣的說是「非異非不異」。在同一「依他起自性」中,「由」三種「異門」而成為三性。從同一的依他起性上說,不能說它是不一;從異門安立上看,又不能說三性是不異。異門是在同一事情上,約另一種意義,作另一種說明,或者另一種看法,並非說它就是三個東西。無性說『異門密意』,與世親的見解不同。那麼,依什麼「異門」建立「此依他起成依他起」呢?約「依他熏習種子」為緣而「起」的意義,成立為依他起。唯識家說因緣,特重在種子,所以這裡說依他起,略去依他而住的意義,著重在這一點上。遍計所執性又是怎樣安立的呢?「由是」能生「遍計」心的「所緣相」,「又是遍計」所現的「所遍計」影像,所以成為遍計所執性。這與上面釋名義中的定義完全相同。圓成實呢?因為「如」遍計「所遍計」的義相,「畢竟不如是有」,就是依他起法因通達遍計執性增益的義相,究竟不如是有,而顯出空性,成立為圓成實性。

此下陳隋二譯,有建立一意識的一段文,本譯與魏譯都沒有。隋譯的世親釋論,也沒有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