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丙 遍計所執相

丙 遍計所執相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凡夫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就在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似義就是遍計所執相。《成唯識論》說:『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很可為本論的遍計執性作註腳。

丁 圓成實相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於彼依他起相」上,因遍計性的「似義相永無有性」,就是徹底通達遍計性無,依他諸法因空卻遍計執性所顯的空相,叫圓成實相。

現在,我們可以獲得三相的基本而簡單的認識: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的心,遍計執是似義顯現的境,圓成實是因空卻遍計所執性所顯的諸法空相。《辯中邊論》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它也說境故是遍計所執,分別故是依他起,二空故是圓成實,這是唯識學上三相的定義。

【附論】依他與遍計,論中的解說似乎有些不同,因之,後代的唯識學,也有不同的諍論。但據我看來,這完全是一貫的。且先說似乎不同:一、虛妄分別心中,現起似義的影像,似義是遍計性,分別是依他起,這像本文及《中邊》的『境故』、『心故』;《成唯識論》卷一的『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卷十的『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爾,唯識理應不成』;《楞伽經》的『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都是這個見解。二、從虛妄分別心中,生起能所取,能取所取是遍計性,虛妄分別是依他起。如《中邊論》的『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莊嚴大乘經論》的『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成唯識論》卷八的『有義三界心及心所……,無始妄熏,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說為遍計所執……聖教說虛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為遍計所執』。三、從緣所現起的,如身身者等能取所取是依他起,依他是可以有二分的;像《莊嚴論》的『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不真分別故,是說依他相』;《成唯識論》的『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取緣起所現為境,而見為實境,才是遍計性。甚至在同一論中,就有這似乎不同的見解,你能說它自相矛盾嗎(除《成唯識論》,它是引述各師的異見)?它雖然是一貫的,但論師間卻分化出對立的思想。【圖片

      \
       \
    ┌─相識──────所取──┬──似
    │    \        │  義
    │     \       │  顯
    │      \      │  現
  虛─┴─見識──────能取──┘
  妄          \
  分           \
  別

唯識的本義,依他的虛妄分別心是有,遍計的似義顯現境是無。論中不同的解說,甚至似乎矛盾,都只是兩者圓滿的解說。怎樣才是依他有?是賴耶種子所生的,虛妄分別為性的。在分別自性緣起的立場上,一切依賴耶所生的,無不是識。能取是識──賴耶的見識;所取也是識──賴耶的相識。在藏識所現中,是依他起。總攝起來,只是一藏識;隨義安立,有十一識。怎麼才是遍計性?是分別心所取的,似義顯現為性的。在受用緣起的認識上,凡夫亂識所取的一切,無不是境,所取的境相是境,似有離境的內心,也未嘗不是境。在望文生義的學者看來,見識相識與能取所取有一種差別;其實,只是一心、一境。從境的認識上,理解它以虛妄為性,從種所生,一切唯識,而現有二分。反之,唯識所現的幻相,我們並不能了達。成為我們所認識的,早就是遍計性了。從凡常的見地,理解到一切唯識,見相都是依他起的;依種子所生虛妄分別為性的而成為我們的認識,見相都是遍計性。縱橫觀察安立,只是虛妄分別為依他(推本歸識),顯現似義(隨取成境)為妄計而已!

唯識的特義,在有心無境。一切的物相,我們初看起來,好像有實在的外境,有別體的能取所取;其實一切境界,皆是虛妄分別心所現的,都是虛妄分別心所攝的。遍計性上見到的種種,探其實際,只是種種的識,所以有十一識,四識,或見識相識等。若說見分是識,相分不是識,這就與唯識本義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