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戊 本識與雜異諸法為因

戊 本識與雜異諸法為因

云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於熏習時雖復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阿賴耶識中的「熏習」,是無有色、心、善、惡等「異」──差別的,「雜」──不純一的行相。但到了果生現行的時候,卻「能與」色心或善惡無記等「有異有雜諸法為因」,這是什麼道理呢?現在舉個淺顯的譬喻來闡明它。

「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的譬喻,大概與中國土法染布差不多。我國鄉間染布,先將布放在一個雕有花紋格子的木片或鐵片上,在空格上塗上些石灰,入染後,將石灰除去,餘處著了色,塗灰處卻不受顏色,所以就現出花紋了。無性說纈具是『淡澀差別』,它是用『淡澀』的果子汁或礬水,而不是石灰。世親論師解釋的纈具,稍有不同,似乎是在織布的時候,用一種不受色的纖維,織成花紋。沒有入染以前,看不出什麼,染過以後,就有受顏色與不受顏色的不同,便「有異雜非一品類」的「染色絞絡文像顯現」在衣料上面了。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它受「異雜能熏之所熏習」,在「熏習」而成種子的「時」候,是一類的。雖還「未有異雜」的相貌「可得」,但到了眾緣成就,「果生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了;這好比白色的衣料,經「染器」的助緣以後,就現出異雜顏色的花紋一樣。果生染器,平常解說為果生就是染器,不如把染器解說為生果的助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