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密護於根門

己二
庚一: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這包含了四項修法。一、「密護於根門」,就是《遺教經》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認識的門路,也是六識──劫功德賊的入門,所以叫根門。五根是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的;意根是知一切法的 [P193] ,為六根中最主要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知法。這可要嚴密的守護,像看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加以拒絕,或立刻驅逐出去。一般人,在見色,聞聲等時,總是取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制自心,跟著煩惱轉,就會造業而墮落,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了。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這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制而不隨』煩惱轉。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對於外來的境界,或內心的境界,要能正確認識他的危險性,是好是壞,叫正知。對於正知的,時時警覺,時時留意,叫正念。如沒有正知,外境現前,心隨煩惱轉,認賊作父,歡迎都來不及,那怎麼能制伏劫功德賊呢?如沒有正念,時時忘失,如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的熟睡,沒有發覺,那怎能制伏呢?能謹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說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從這些地方著力! [P194]

  二、「飲食知節量」:對於出家眾,依賴施主,依賴乞食而生活的,這是特別重要的。生在人間,為生理所限制,飲食是免不了的,沒有便無法生活,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27)。但依賴施主而生活的,應該思量到:飲食是維持生活所必需的,不可在美味上著想。落下咽喉,還有什麼美呢?在家人為了物資的取得,保存,發生了種種的苦難(戰爭原因,也大半為了這個)。現在,施主為了福德而施捨,不應該好好修行,報施主的恩德嗎?所以飲食,不是為了淫欲;也不是為了肥壯,勇健,無病,或者長生不老;更不是為了面色紅潤端嚴。只是為了生存,為了維持短暫的生存。就是維持營養的需要,不致因飢渴,疾病而苦惱。身心有力,才能修行,出離生死。如不知節量,貪求無厭,不但專在身體上著想,滋味上著想,對施主也會起顛倒心,生嫌恨心 ──多生煩惱,多作惡業。在家人對於經濟生活,尚且要知節量,何況依施主而生活的出家人呢!

  三、「勤修寤瑜伽」:這是有關睡眠的修持法。為了休養身心,保持身心 [P195] 的健康,睡眠是必要的。依佛制:初夜(以六時天黑,夜分十二小時計,初夜是下午六時到十時),後夜(上午二時到六時),出家弟子都應過著經行及靜坐的生活。中夜(下午十時到上午二時)是應該睡眠的,但應勤修覺寤瑜伽。換言之,連睡眠也還在修習善行的境界中。睡眠時間到了,先洗洗足,然後如法而臥。身體要右脅而臥,把左足疊在右足上,這叫做獅子臥法,是最有益於身心的。在睡眠時,應作光明想;修習純熟了,連睡夢中也是一片光明。這就不會過分的昏沈;不但容易醒覺,也不會作夢;作夢也不起煩惱,會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將要睡熟時,要保持警覺;要求在睡夢中,仍然努力進修善法。這樣的睡眠慣習了,對身心的休養,最為有效。而且不會亂夢顛倒,不會懶惰而貪睡眠的佚樂。佛制:中夜是應該睡眠而將息身心的。頭陀行有常坐不臥的,俗稱不倒單,其實是不臥,並非沒有睡眠,只是充分保持警覺而已。遺教經說:『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28)。然依一切經論開示,中夜是應該睡眠將息的。在初夜靜坐時,如有昏沈現象,就應該起來經行, [P196] 如還要昏睡,可以用冷水洗面,誦讀經典。所以,不可誤會為:中夜都要誦經,整夜都不睡眠。這也許譯文過簡而有了語病,把初夜(後夜)誦經譯在中夜裡,或者『誦經以自消息』,就是睡眠時(聞思修習純熟了的)法義的正念不忘。

  四、「依正知而住」:出家人在一般生活中,無論是往或還來;(無意的)睹見或(有意的)瞻視;手臂支節的屈或伸;對衣缽的受持保護;飲食,行,住,坐,臥,覺寤,語,默,解勞睡等,都要保持正知。在每一生活動作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不應該做;適當或是不適當的時候;做得好不好。總之,在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就不會落入錯誤過失中去。

  
 

註解~4.027《佛說大集法門經》(大正一�二二七下)。

註解~4.028《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一二�一一一一上)。

 

導師:

Comments

《雜阿含275經》的內容可以與「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這一節對讀、參考,謹節錄如下(段落稍作編排以利閱讀):

世尊告諸比丘:

「其有說言大力者,其唯難陀,此是正說。

其有說言最端政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

其有說言愛欲重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

 

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

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聞獨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聞獨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者,

彼難陀晝則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

於初夜時,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

於中夜時,房外洗足,入於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係念明想,作起覺想。

於後夜時,徐覺徐起,經行、坐禪。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集。

 

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

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

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心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

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

初夜、後夜精勤修業,如善男子難陀。

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難陀。

如教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為其餘人說。」

多聞思版主

有關「覺寤瑜伽」,《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有一段說明,謹節錄如下作為參考:

覺寤瑜伽者,謂如說言:

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於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至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多聞思版主

密護於根門,乃至依正知而住,這些修法都是學定的前方便,阿含經理有不少經都有談到。譬如《中阿含80經》或《中阿含144經》等說:

「當復學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申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印順導師在《華雨集第三冊》p.156 ~ p.157說明修定的功德一節裡提到:

「修學禪慧的,依佛法說,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如穿衣時知道自己在穿衣,乞食時知道自己在乞食,行路時知道在行路,談話時知道在談話,起善念知道是善念,起不善念知道是不善念,受時知道是受,覺想時知道是覺想。平時心寧靜明了,那進修禪慧,也就會順利而容易達到了(這所以說「依戒得定」)。人類的知識是外向的,特別是現代,科學進步得非常高﹔生理組織,心理作用,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就是不能知道自己。在語默動靜中,做事,研究,歡笑或忿怒中,都不能知道自己。等到意識到自己,可能(說錯、做錯)已經遲了﹔有些連自己說過做過也都忘了。『中部』(一五一)『乞食清淨經』說到:要修入「大人禪」的,應怎樣的觀察思惟,才能知已斷五蓋而入禪﹔才能知五取蘊等而修三十七道品,為明與解脫的證得而精進(南傳一一下‧四二六──四三二、大正二‧五七中)。深入禪定而定心明淨的,出定以後,有定力的餘勢相隨,似乎在定中一樣,這才能語默動靜,往來出入,觸處歷歷分明,不妨說語默動靜都是禪了。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在初學進修中,這就是「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覺寤瑜伽」,「正知而住」的「正知而住」了,如『瑜伽論』(大正三0‧四一四上──四一七上)說。」

 

多聞思版主

师兄,您好!关于无为法,有一些教派把它认为是与有为发对立的一法,认为无为法不是因缘法,在无为法中没有因果,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我很疑惑,无为法在圣者境界是无相的,既然无相,那无为法就没有因果关系,请师兄开示!

關於無為法與緣起,在稍後的進度,偈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一節的長行說明將會提到,屆時我們再討論。

多聞思版主

分享自己的心得與練習。

從讀完這一部份後,在平常見色、聞聲、意念升起時,就依從導師建議,如防小偷入門一般,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可以成功防護時,感覺心不雜亂,頭腦較為清晰,身心較為輕安;失敗時, 就感到熱惱、身心沈重,一直執著在該念頭上,還有種種情緒與該念頭共生,或情緒強度會持續增強。還真是深感凡夫習氣重!不過,若能防的了,就不會累積什麼,而能維持在不增的狀態。

幾次練習後想起,導師教的這個方法,應該就是「[見]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的實際操作方法:

    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死者,為取所縛。

    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比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

    則於取解脫。         《雜阿含經》卷一,15經

 

用防盜賊的比喻,其實是頗契合一般人對於「所有物/財產」(我,我所)的執著;運用大家對我、我所的愛念守護(執著)來斷「取」,只能說佛陀/佛法真的是厲害的術家!

不過,這前提是:大家是真的瞭解「愛護自己」的意涵,否則還真是隨時任由各種境界強暴我們而不自覺,或以此為樂。

--

祝福所有佛法修學者,能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正見增上,早淨法眼!

南無佛。

 

後來想到,若照佛陀/佛法的教法,在六根對對六境時,應該有三種情況:

(1) 不懂、不知修習,因此「隨使使,隨使死」,誠如導師所言,「如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的熟睡,沒有發覺」。

(2) 可以成功防護。就個人練習的經驗,似乎與自己沒有這麼切身相關的事情上,比較容易練習得來。雖然如此,這種練習,應該還是可以增強與熟練這種守護能力。

問題應該是出在第三種(這大概是最難的):

(3) 守護失敗。這與第一種的差異是,有盡力守護,知道那樣想不對(「正知」力量有起;知道是好是壞、是正確、不正確),但「正念」的力量過於薄弱,抵不過頑強的習氣,停不下不善的想法、感受...,有點像俗話說的「天人交戰」。這時候該怎麼辦?

如果能運用「正知」力量,先判別自己此刻為五蓋的那一蓋所遮覆,也就是,知道起的「不善法」究竟是「貪」、是「嗔」、是「睡眠」、是「掉悔」,是「疑」,還是「癡」?

接下來,就有可能再運用七覺支之「擇法覺支」,找出對治該蓋的方法。由於「貪蓋」對末學來說,比較不是困擾。其他四蓋則是經常導致末學無明。

最近一次碰到的是「嗔蓋」,很氣憤,但又知道那樣的心態不對。後來,就一直一直努力自我提醒:「要修慈悲三昧!」(因為當時想不到經文內容,只想起慈悲三昧是對治嗔心的),試著在當下一直一直重複這句「要修慈悲三昧!」,似乎嗔心的強度也就沒有這麼強,有稍微冷靜一些。

伴隨著「嗔蓋」,先後也有「掉悔蓋」產生,但忘記了該如何對治。後來想起雜阿含27卷談到七覺支,後來回住處把經文翻了出來:

「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雜阿含27卷714經;末學覺得這一經很實用!雜阿含27卷,真的頗有幫助!)

反覆地讀念的過程,一邊釐清瞭解「掉悔」是否造成自己「心微弱、猶豫」(也就是,覺得沒有心力再做什麼,處在一種沮喪、無奈的狀況,為什麼要做等),發現,只是這樣反覆讀念,也是有穩定的效果(「念經」真的很有幫助,有時並沒有實質做了什麼,只是用念誦經文的動作來取代當時的不善念,似乎一段時間後就穩定多了)。

由於最近真的碰到頗多與切身相關的境界,還可能還有後續的麻煩等,產生了煩惱,實在熱惱不止。由於跟著閱讀導師的提醒,透過閱讀,一邊反思末學自己的狀況與可能的對治方法;透過寫出這些回應,也是一邊強化自我提醒。練習強化正念能力。

最後,背誦、讀頌經典的效力真是不可小覷(有穩定的效用,強化正念的能力)!

 

一點末學個人的學習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