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的三假的問題

姓名或匿稱: 
楊錦全

老師,中論的三假,而龍樹不取名假, 法假,而獨取受假~和合假,名假是否唯識的遍計所執相,受假是否依他起相?導師著作有否對此解說?

Comments

一、名假相當(或接近)於遍計所執相。

龍樹說「亦為是假名」,在三種假中,特取「受假」,這不致為一般誤解為「有法施設」,也不同於空華,龜毛等名假。(《印度佛教思想史》p.131)

 

二、但是龍樹的「受假」是依攬眾緣的「緣起即空」的「眾因緣生法」,與虛妄唯識依他起相「世俗有」的「緣生法」不同。請參考導師以下的詳細解說:

空宗與有宗的分流,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認的事實。雖然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常論者,可以高唱空有二宗的無諍而融會他;虛妄唯識論者,可以根據自宗的遍計空與依圓有去貫通他;但有宗還是有宗,空宗還是空宗,並不因此而融貫得了。(《性空學探源》p.4)

 

在大乘一切空義中,又轉出三大系統來:或說遍計執無,依圓是有如虛妄唯識宗。以妄執是無,事理是有,所破除的一切妄執,比起聲聞乘來廣大得多。進一步,如真常唯心論者,則說一切事相都是虛妄的,虛妄即是空的,依他起法也空,較之唯識空義又增勝了。但若以中觀的空宗來說:世俗諦法,一切皆有,勝義諦中,一切皆空。說假有則一切無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勝義說空,則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義才臻於究極,也才算是空到家了。(《中觀今論》pp.256-257)

 

圓成實相是勝義,也可以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如說:「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遍計所執)自性性之所顯故」。這就是空性(śūnyatā),瑜伽學者解說為「空所顯性」這樣,大乘經所說的「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是說一切都沒有自性。圓成實相是勝義有的;依他起相是世俗因果雜染法,也不能說沒有自性的。真正無自性(也就是空)的,是於一切法所起的遍計所執相。(《印度佛教思想史》,p.254)

 

以上導師所示虛妄唯識系所說的事理是有是在說明依圓是有依他起相(性)有為緣起「事」相,是世俗有的;而圓成實相(性)「空所顯性」無為涅槃「理」性,則是勝義有的。

有宗,也還是說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義,不合於中觀的了義,這可以從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們口口說空,而實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今舉例說明:如薩婆多部是法有我無宗,何以我是無而法是有?所以說有或說無的理,是依於認識論而說的。凡是事相與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面的如不生不滅的涅槃等法),或心與境,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實有的,確實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故事理、心境等,一切皆是實有的,即勝義有。依勝義有而相續、和合有的,是世俗的。這都是有的,不能說空。但在認識這有為、無為的一切法時,有因為認識錯誤,有錯亂的行相現起,於此錯亂行相的執著為如何如何,這是沒有的,是空的。如薩婆多部以色、香、味、觸、地、水、火、風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為能成瓶等八微是真實有,八微所現起的瓶柱等是假有。此假有的瓶、柱,也不應是空,因為假是依實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離體的,所以勝義是有,世俗也是有。若人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續的,將瓶等看作是整個的,不變的,這是認識的錯誤──行相錯亂,此行相錯亂所執的,才是沒有的。如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有的,五蘊是勝義有,依勝義的五蘊而建立假有的補特伽羅我。若於補特伽羅的假有法,執為常、一、實在的我,這種錯誤認識的我,才是應該破除的。這種明空的方法,只能破除小部分的執著。故薩婆多部所說實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僅是主觀認識的錯誤。這樣的空,僅是心理的誤覺,而與心境事理無關。

    進一步,如唯識宗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於依他有法遠離遍計所執而顯的,此空性是勝義有。唯識者是不同於小乘的。有為法的心、境中,如薩婆多部所說,於境上所起的錯亂行相,當然是沒有的。認識上的境相,如不了解心境的關連,不知道境不是離心而獨立的客觀存在,有此心生有此境現的,這種現似外境,也是空的。唯識家的意思,不單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虛妄分別心為自性的,這種不離心的境,也是有的,屬於緣起的因果,不可說空。若現有離心而外在的境,這是遍計所執,是應該空的。甚至說離境而有實在的心,也是錯亂的,空的。唯識者的空義,比起薩婆多部來,範圍是更廣大了。所空的內容,不但行相的錯亂是空,即現起的境界,好像是有安定的、實在的、離心獨立的自體不空,而實是惑業熏習的妄現。此現似外境,薩婆多部以此為真實有的,唯識宗即不計為實。護法論師以七識的執著我法為遍計所執,是空的。其實,心生時似義顯現,在心識中有實在境相顯現,自然地如此顯現,這即是遍計所執,非破除不能解脫。唯識者說境空,或說離心的外境是空,是空有隔別的,說境空即等於沒有,而緣起的事實,使他不能不承認不離心的現境為不空。所以他說現似外境空,即同時承認唯心的內境不空;說是遍計執空,即說依他的心識不空。即使說,若執著唯識也是可空的,但此心空,是對境而說的心,指別體的能取心,即行相錯亂而妄執心為離境的心。這雖是空,而同時即承認虛妄分別有的心識是不可以空的。唯識者儘管說空,終於是此空彼不空,說此空而反顯彼不空;由於彼不空,才能成立此為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識學者是從來不曾理解過的。(《中觀今論》pp.257 -260)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