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菩薩行

出處:莊春江,<偉大的菩薩行>,《學佛的基本認識》,高雄:正信佛青會,2001。

摘要:

以厭離修學為主流的傳統聲聞,和重於慈悲修學的後起大乘法門,有衝突嗎?表面上來看,確實有所不同,而且也好像格格不入,其實,這是修學下手處的不同,而不是核心修學的不同。……大乘慈悲心的修學,淺的和一般世俗「悲天憫人」沒有兩樣,深徹究竟的,從對治瞋心進入,然後成就相應於無我、無我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修慈悲心、慈悲行而能離我、我所,就突破解脫的重要關鍵了,這和修厭離心,斷一切欲愛而達無我、無我所,可說是殊途同歸的。
慈悲利他,可以說是「緣起」理則的充分發揮;「無我」的極致表現,也是人際關係中,最令人感動而值得敬佩的。從每個生命個體縱向流轉 -- 「十二緣起」的角度來看,依著「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理則,可以理解到生命中的「無我」 -- 沒有一個「實有的、獨存的、永恆的」我,一切相依相待。若從每個生命個體的橫向 -- 人、我關係來看,何嘗不是「無我」 -- 每個生命個體,對其他生命個體的高度依存性;乃至於也對生存環境的高度依賴性!自我的生存是如此,同理,自我的成長,甚至於能修行、能得解脫,何嘗不是這樣呢?那是需要多少累世眾生,相依相待地支持啊!從圓滿的緣起展現來說,我們能不心存感恩地,時時慈悲利他以回報嗎?
論解脫行與菩薩行何者較為殊勝,這對解脫的聖者來說,已經不存在什麼實質意義,然而,從凡夫的角度來看,身陷於苦海裡的芸芸凡夫眾生,需要正法久住世間的滋養,當然更期盼著願意長遠修菩薩行的菩薩們,來利益眾生。由於菩薩的信念,是願意挪出自己的時間(生命),廣學利益眾生的方便,即使因此而耽擱了自己證入解脫的時程,也在所不惜,所以,這種願意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信念與實踐,能為人而忘己的菩薩行,是崇高、偉大的,不禁令人讚歎:「偉大的菩薩行」!

編按: 「解脫行」與「菩薩行」有何差異?依目標而言,前者志在止息生死與煩惱的束縛。而後者則志在濟度眾生成就佛道,這是兩者間的核心差異。 從釋尊而學的聖弟子們,以生死解脫為終極目標,除依釋尊教導的法(佛法)而止息自身的煩惱與雜染之外,同時也使佛法輾轉傳播、流傳於世,帶給後世眾生無限的光明,稱之為:「可貴的解脫行」;而菩薩以利他為先,不願無視於他人的苦難,而急於解決自己的煩惱,所以說:「偉大的菩薩行」。兩者的共通基礎與交集,是「緣起」理則—「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就今日的世界而言,社會分工更細了,且因為交通技術與數位資訊的發達,人際之間的連結、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繫及互動,更只會越來越緊密。剋實地說,「我所」(我們的世間)的範圍,比過去大太多了;人與眾生彼此間的「輾轉相依」更明顯也更複雜了。處於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吾人在修學佛法時,如何抉擇?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一書(p.117 ~ p.118)提到 「山林氣息濃厚的佛教,現代是不相應的」 ,值得深思:

唯有大乘的入世,才能吻合現代的根機,引發廣泛的同情,而漸化貪瞋的毒根。同時,現代也不容許佛徒的隱遁了。……。現在的情形不同,不但不同情你的遁世,就是隱入深山,也會被迫而不得不出來。城市與山林,將來並無多大差別。隱遁山林的佛教,是一天天不行了。其實,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不是經常的「遊化人間」嗎?大乘是適合人類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都會、市鎮、鄉村,修菩薩行的,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大乘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眾生的情況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山林氣息濃厚的佛教,現代是不相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