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解脫與成佛

解脫與成佛
解脫道與菩薩道(或菩提道)是佛法修行兩個路數,解脫是苦的止息(滅苦),解脫道俗稱為小乘佛法,帶有一定的貶抑意涵,成佛重於度他,行菩薩道度眾生廣積福德智慧資糧。在北傳佛典的記載中,阿羅漢與佛之功德無法相提並論,一如太陽大光與螢蟲小光之千差萬別。

「識」≠ 靈魂主體

「識」≠ 靈魂主體
初期佛典以「識」來說明有情眾生的生死流轉,但這樣的「識」究竟和阿特曼(ātman/「我」)或一般所稱的靈魂主體有什麼差別呢?佛教雖不承認有一永恆的真我在輪迴之中,但卻接受「識」的生死流轉,及至後代接續此觀點作開展,如南傳上座部有所謂「有分識」(bhavaṅga),以「有分識」的流轉變化說明人的輪迴現象。[1]到了大乘佛法時代,「阿賴耶識」的提出亦強化輪迴主體之印象,在「識」的認識論及胎生學兩種意涵中,後者的意義更為鮮明深刻。[2]

「識」≠ 「我」

「識」≠ 「我」
「識」不同於神教信仰永恆自存的靈魂說;如眾所知悉的燃燒三要素(fire triangle),必須有可燃物如燃料、助燃物如氧氣、以及溫度要達到燃點,燃燒才足以發生,生命活動的出現亦復類似;而火之持續燃燒需要不斷提供燃料和氧氣,同樣的生命延續需要有「業」的造作,其中又以無明與貪愛作為因子;此如《成實論》〈明因品〉引佛典表示:「識為種子,業行為田,貪愛為水,無明覆蔽」來說明此因緣和合過程。[1]

彌陀信仰起源於心

彌陀信仰起源於心
大乘佛教信仰如何起源、又何以興起,乃是學術界上重要問題。如有認為彌陀信仰關乎婆羅門教的光明天神崇拜,或主張是波斯文化太陽神話之延續轉變等。固然,世間的歷史可以「實事求是」,尋得一定的蛛絲馬跡,而說源於什麼或者原型為何。但歸根究底,凡涉及宗教信仰的,或多或少都是人心投射、想像的結果。

多生累劫彌陀緣

多生累劫彌陀緣
年輕時依著對於佛法探求的熱情,有機會接觸到一些佛門人士。有一次我協同友人向一位專修彌陀淨土的法師請法,法師是個篤實真切的修行人,言行中流露對淨土皈信的虔誠,表示冥冥之中感覺到自己多生累劫的彌陀緣分。

吃雞與殺雞

吃雞與殺雞
日前在「大陸尋奇」看到黑龍江兇猛的東北虎,把一隻雞活生生的吃了進去,緊咬不放的快、狠、準,過程中不流出一滴血。

「入世」的佛法

「入世」的佛法
佛法一些觀念看起來抽象深奧,但實則平易近人,如印順導師說:「佛法極其高深,而必基於平常。」(《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a2),不只不脫離日常生活,也易於應用在生活實踐,如家庭關係的面對上即是一例。

「緣起」之三大哲學開展

「緣起」之三大哲學開展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是龍樹菩薩《中論》〈觀四諦品〉的著名偈頌,貫串了「因緣」、「空性」、「假名」和「中道」四個核心概念,在佛教思想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如天台智者大師依之而發展出「一心三觀」。

證嚴法師的「氣節」

證嚴上人的「氣節」
證嚴法師三十多年前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經濟拮据、募款艱辛下曾有日籍富商願豪捐兩億美金(當時折合約八十億台幣)。只不過深明事理的證嚴法師卻不為所動而婉拒了,他寧可帶著慈濟委員大街小巷穿梭募款,也不輕易接受「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寧願滴水成涓,五元、十元、百元累積把醫院蓋起來。

佛性說和正念禪

佛性思想與正念禪修

如來藏說或佛性思想不只曾在古代引起質疑,近現代亦時有批判本覺思想的浪潮(如日本「批判佛教」),認為如來藏是「梵化」傾向的佛法,甚至違背佛陀的原初教導,或而認為自性清淨的唯心思想,在佛法修行上偏重於修定而未必是修慧。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