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法性本無二

己三
庚一: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解脫生死,成佛,都是依現證「法性」而成就的。法性──一切法的真實相,「本」來是「無二」無別,『遍一切一味相』。二乘,菩薩,佛,都是證入這同樣的法性。經說『以無為法而有差別』(82),其實無為法說不上差別,只是依智證淺深而說差別。如虛空本無差別,因方器圓器,而說為方空圓空一樣[P370]。佛是依緣起而覺證法性的,也就依緣起而開示法性。這雖本無差別,但在「隨機」巧「說」時,不能不「成」為別「異」的教說。因為法性甚深,如依甚深義說,有些人不但不肯信受,而且還會誹毀。這樣,佛就不能不有善巧的異說了。以大乘法來說,可條別為三大系,太虛大師稱他為: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我也曾稱之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名稱不同,內容大致一樣。古代賢首宗,判大乘為: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還是這大乘三系。這三系,有時會使人迷惑,不免有互相乖角的情形。因為都是以自系為了義,以他系為不了義的。如賢首宗,立宗於第三系,以法相,破相為權教,以自宗為實教。瑜伽宗(唯識宗),立宗於第二系(虛妄唯識),自稱『應理宗』;而稱第一系為惡取空者,第三系為此方分別論者(中國的佛教)。立宗於第一系之三論宗,自稱『無所得大乘』,也不免有過分彈破餘系的學者。這都是以自系為「了義」,以他系為「不了」義的。各有經典可證,也各有自稱為了義的論證,所以是始終不易消解的論諍。這是有關於法性的,般若修[P371]證的,是不可以儱侗顢頇過去的!到底什麼是了義不了義?到底誰是了義,誰是不了義?「智者」應「善」巧「抉擇」,才能徹見佛法的真實宗旨,也明了佛說的方便大用。

  關於法性般若,上來雖依般若經論而略為解說,如餘系的學者讀起來,是會不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說三宗。現在撇開後代學者的異見,直從根本經論中去求一消息。雖不一定盡合讀者的口味,也還不致是自己的成見。

  
庚二: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

  先說依《般若》,《中觀》等經論的大乘性空唯名系。

  首先要說明:印度的大乘教學(小乘也一樣),都是要安立一切法的。善惡業果,生死流轉的迷倒,是怎樣而有的。這是極根本的理論,依著而開示人天善法。反過來,怎樣的徹悟法性,斷惑證真,成立三乘聖法。要從怎樣的修習過程,達到涅槃與菩提的圓成。這實在就是苦集與滅道的二大門。這雖然不[P372]是一般人所能完滿通達的,而真正宏宣大乘佛教者,始終是不會忘失這些問題的。從經論的教證看來,大乘佛法的三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見地不同;最根本的是,業果怎樣安立。

  《無盡意經》說:顯示世俗的,是不了義經;顯示勝義的,是了義經。顯示名句施設的,是不了義;顯示甚深難見的,是了義。顯示有我,是不了義;顯示無我,空,無生,是了義的(83)。這也如《三摩地王經》等說(84)。這樣,《般若經》,《中觀論》等,深廣宣說無自性,空,不生滅等,是了義教,是義理決了,究竟,最徹底的教說。依於這一了義的立場,一切我,法,都是世俗的,假施設的。從生死業果,到三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為有的,都是『唯名,唯假』的,名言識所成立的世俗有。如從勝義觀察起來,一切是無自性而不能安立的。這就是『於無住本,立一切法』(85),而非從真如實相中去成立一切。這如《般若經》說:『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P373]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86)。『我如幻如夢…… 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87)。這是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設的確證。

  中觀者貫徹了這性空唯名的深見,說色心,染淨,世出世「法」,都是世俗假施設的(『亦為是假名』),是「從緣」而「起」的。這本是佛在《勝義空經》所說的根本立場。凡是「緣起」的,就是假名有,以勝義觀察,一切是「無」自「性」而「空」的,沒有一法可以安立的。但這不是說,無性空破壞了一切,不能成立一切法。反而如不是無性空的,是有自性的,那就是定有法。實有,自性有法,就不用從緣而起。這就未生的不能生,未滅的不能滅,凡夫決定是凡夫,不能成佛了!好在由於「空故」,是極無自性的,所以要「從緣」而「起」;依於因緣,「一切法」都可以「成立」。行善得善報,作惡的得惡報。迷著了流轉生死,悟證了就得解脫。而且,以性空的緣起觀一切法,所以不著生死,也不住涅槃,廣行菩薩行而成佛。不空,什麼都不能成立;空[P374],一切都能成立,這如《中論》「觀四諦品」,《迴諍論》的堅決論證。如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88)。『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89)。依無自性空相應的緣起義,立一切法。所以約世俗假施設說,是如幻而「現」的;約勝義無自性說,是「空」的。幻現不礙性空,性空不礙幻現。空假無礙,二諦無礙的「中道義」,為性空宗的了義說。這就是「如上」般若波羅蜜多中「所說」的。

註【5-08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卷八.七四九頁中)。
註【5-083】《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三引經(一頁上──下)。
註【5-084】《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三引經(二頁下)。 [P435]
註【5-085】《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卷一四.五四七頁下)。
註【5-08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卷八.二七一頁下)。
註【5-08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八(「大正」卷八.二七六頁上──中)。
註【5-088】《中論》卷四(「大正」卷三0.三三頁上)。
註【5-089】《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七引論(三二頁上)。

  

  

導師:

Comments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373頁說:「中觀者貫徹了這性空唯名的深見,說色心,染淨,世出世「法」,都是世俗假施設的(『亦為是假名』),是「從緣」而「起」的。這本是佛在《勝義空經》所說的根本立場。」《勝義空經》即《雜阿含335經》(第一義空經/第一義空法經),另譯名《佛說勝義空經》,謹錄此二部經如下以為參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335經》

佛世尊一時在俱盧數國,與苾芻眾俱。佛告諸苾芻言:諸有法門我如前說,復有正法名勝義空。汝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諸苾芻!此中云何名勝義空?謂眼生時而無少法有所從來;又眼滅時亦無少法離散可去。諸苾芻!其眼無實,離於實法。以要而言,有業有報,作者不可得。此蘊既終,復他蘊攝。別法合集,因緣所生。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彼意生時,而無少法有所從來;又意滅時,亦無少法離散可去。諸苾芻!彼意無實,離於實法,亦如前說。別法合集,此合集法無實可得,因緣所生。此緣生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生。此所生法無實可得,生已即滅。由是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即一大苦蘊滅。如是等所說是為勝義空。諸苾芻!諸有法門如前已說,今此正法汝等當學。《佛說勝義空經》

多聞思版主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到底是怎樣的呢?大體說來,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義﹔而大乘教裡,大部分為適應機宜,也還有不了義的。佛說法時,為鼓勵眾生起信修學,往往當經讚歎,幾乎每一部經都有「經中之王」等類的文字。後世佛子,如單憑這些經裡的讚歎語句,作為究竟圓滿的教證,而去抉擇佛法的了義不了義,那是不夠的。像這類問題,參考古代著名聖者們的意見,也許可以獲得一些眉目。古代的論師們,不大重視經典裡的勸修部分,而著重於義理的論證,所以他們的了義不了義說,是可以作為我們依循的標準的。這在印度,有兩大系的說法:

一、龍樹、提婆他們,依《無盡意》、《般若經》等為教量,判斷諸教典:若說一切法空、無我、無自性、不生不滅、本性寂靜,即是了義教﹔若說有自性、不空、有我,為不了義教。他們本著這一見地,無論抉擇義理,開導修行方法,自有一嚴密而不共泛常的特色。談到悟證,也以極無自性為究竟的現證慧境,這就成了中觀見的一大系。

二、無著、世親他們,依《解深密經》等為教量,認為凡立三自性,遍計執無性,依他起、圓成實有性,才是了義教﹔若主張一切法空,而不說依他、圓成實為有性,即非了義教。他們以此為判教的準繩,衡量佛法教義,另成唯識見的一大系。其修行方法,也就與中觀者不同,並以二空所顯性為究竟現證。

抉擇了義不了義,單在經典方面,不易得出結論,那麼我們祇有循著先聖所開闢的軌則,為自己簡擇正理的依憑了。這無論是印度的中觀見,或是唯識見,甚至以《楞嚴》、《起信》為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採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學佛三要>>p.186 ~ p.187)

另謹節錄《無盡意經》對了義經與不了義經的說明如下以為參考: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

不了義經者,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

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讚白淨法。

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

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

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慼;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

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說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

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二九》〈無盡意菩薩品〉(大正一三‧二0五上──下)。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