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怯弱下劣者

辛二
壬一: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雖然一切眾生,畢竟成佛、但就現實的眾生性來說,根機是種種不一的。在發心向道的眾生中,有是適宜於菩薩行的,有與菩薩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學菩薩而不敢修的。適宜於菩薩行的根性,佛當然『為說無上道』了。與菩薩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華經》的窮子喻:窮子回到故鄉,望到財富無量的長者,驚慌失措,嚇得逃走都來不及。對於這類根機,不得不為說方便法門──聲聞緣覺乘法,漸漸的引攝化導他。想修菩薩行而 [P306] 不敢修的,知道羨慕佛果的究極圓滿,但對於菩薩的廣大心行,卻不敢擔當,精進修行。這也是怯弱眾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墮小乘,或沈淪苦海。對於這類眾生,二乘方便是不適用的,佛只有用特別的方便來化導了。這類「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願修學菩薩的大行難行,所以「希」望「求」一簡單「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但這是不順菩薩的菩提願行的;因為求成佛道,是決無不修菩薩大行的道理。這如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說:『問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龍樹)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35)

  
壬二: 佛有勝方便,攝護於初心。

  希求簡易迅速的方便道,雖缺乏大丈夫(大丈夫即菩薩,提婆菩薩有《大 [P307] 丈夫論》)的志行,但「佛有」無量善巧,別說殊「勝方便」,「攝護」怯劣的「初」發「心」學人,使他不致退失信心,趣入大乘,這就是易行道法門了。這如龍樹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雖呵責了一番,仍攝受他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苦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36)。易行道,就是以信願而入佛法的一流。

  易行道的真正意義是:一、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37)。二、易行道除稱佛菩薩名而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38)。三、易行道不單是稱名禮拜而已,如論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39)。所以,易行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賢的十大願王。四、易行道為心性怯弱的初學說,重在攝護信心,龍樹論如此說,馬鳴論也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P308] 』(40)。五、易行道的攝護信心,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或者是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如說:『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德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愍傷諸眾生,無比功德,……深生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若菩薩如是,得隨慈悲心,斷所有貪惜,為施勤精進』(41)。這就是從菩薩的易行方便道,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了! 

 

註【5-035】《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0頁下──四一頁上)。

註【5-036】《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一頁中)。

註【5-037】《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二頁下)。

註【5-038】《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三頁下)。

註【5-039】《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正」卷二六.四五頁上)。

註【5-040】《大乘起信論》(「大正」卷三二.五八三頁上)。

註【5-041】《十住毘婆沙論》卷六(「大正」卷二六.四九頁中──下)。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