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間-四、人性

四、人性

一 人與眾生性

眾生之通性:佛法雖普為一切有情,而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佛果的,唯有人類。如唐裴休的《圓覺經序》說:「真能發趣菩提心者,唯人道為能」。所以雖說眾生都是佛法所濟度的對象,而唯有人類,有智慧,有悲心,有毅力,最能承受佛法的熏陶。佛出人間,就是人類能受佛法教化的證明。一切眾生各有他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必須了解人在眾生中的特勝,以人的特性去學佛,切勿把自己看作完全與(一切)眾生相同。

同是眾生,眾生即有眾生的通性。今略舉三點說:一、依經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眾生生命的延續,必須不斷的獲得營養。人是這樣,雞、犬、蟲、魚等也無不是這樣。佛法說食有四種:(一)、段食,像我們煮的飯和吃的菜,都是分成段落的吃下,叫段食。(二)、觸食,六根與境相觸,也有延續生命的力量。特別是身體的觸──如按摩、運動、洗澡等。(三)、思食,即希望。眾生要有欲望,才能維持生活。一個人雖是老病相侵,但他總是要想法子活下去,這叫思食。(四)、識食,人類的意識,因執著自我(身心),執取自體,所以身心雖壞,而卻會生死死生,流轉不已。前二種食,屬於物質的;後二種食,屬於精神的。這是眾生賴以維持生命,使生命延續的因素。不但人間具備這四食,鳥獸等也是全有的。思食與識食,為一切眾生所必有的,而對於生命的延續,有著最重要的關係。段食與觸食,都不過能延續這一生的生命而已。總之,「依食而住」,是人類與眾生相同的。生存需要營養,但這是要適量的,而且按時不斷的補充。如長明燈,要時時添油,時時修淨燈心,否則就會熄滅。我們的段食,也是這樣,要按時進食,多了會成病,少了就挨餓,不吃即活不下去。這是生存所必要的,而也是麻煩的事。如單靠思識二食能生活下去,這問題比較簡單些。可是大部分,特別是人類,要依賴段食才得生活。一切的努力活動,幾乎無非是為了解決生活。然物質的營養,不但是人類,畜生等也如此。在人類社會,如不把它當問題處理,社會與人類都是不得平安的。但僅將這問題解決了,不進求人類特性的發揮與完成,這對人類問題的癥結,還是不得解決!人所以被稱為人,雖有與眾生一樣的通性,但又有超越其他眾生的特性。太虛大師曾經說:「人類的教育,如專在穿衣吃飯上著想,這是動物教育,與一般動物並無大差別」。這雖似乎說得刻薄,但人的教育,解決人的問題,不能局限於這些,也是確實如此的。

二、「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這是《圓覺經》所說的。愛欲,經文作淫欲。然淫欲實不遍一切眾生,非生死根源。人類的綿延不絕,是由男女淫欲的關係,淫欲側重在人類,可通於欲界(地獄趣亦不通)。如約一切眾生說,應該為愛欲。人類有男女性別,才互相配偶,人是由父母的淫欲而生的。從淫欲而生的,呱呱墮地的小孩,經說雖不知淫欲為何,而實不斷愛欲的隨眠(潛力)。到了成年的時期,淫欲即漸漸地發動起來。所以人類把男女婚姻,看作傳宗接後、成家立業的唯一大事。由淫欲而有生命的出現,這唯有人類與一分動物──雞犬等是如此。依佛法說,眾生的生命,不都是由淫欲而有的,如化生,或濕生的一分,不由兩性的淫欲,也能現起生命的。照科學家說:有的下等動物,是不分雌雄的,由一體的分裂(為二)作用,就有新的生命延續下去。所以,佛法以為男女欲事,為人類與欲界天的特徵,一分的鬼、畜也有,而上二界與地獄眾生,都是不起淫欲的。這樣,如說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這是不了義的(可能是譯者不好)。究竟的說: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男女的愛欲,為愛欲中的一種,為欲界,尤其是人類極有力的愛欲。一切眾生繫縛力最強而最根本的,是自我愛。佛說:「愛莫過於己」。人類的一切行為,總是為自己打算;為了自己,甚至不惜用殘酷的手段,毀滅他人,或其他的眾生。即使病得非死不可,總還是想活下去。真要死了,更希望死後的存在──佛法名為「後有愛」。佛法肯定生死的根源是愛欲,愛欲即愛著自身,而推動向外取著各種境界(男女淫欲也是一種)的動力。一切眾生都為此愛欲繫縛得動彈不得,所以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儒書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又說:「食、色性也」。色即男女欲,性是生來就是這樣的。依佛法說,食──飲食,即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色──男女,即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但佛法所說的食與愛,不但飲食男女,這不過但指人類說。這雖是人生的大問題,但決不是人類所獨有的,至少大部分眾生是相同的。人類與眾生,同為這食色──食與愛的強烈束縛,因此而作出種種罪惡,所以有方法──教育,政治,法律等來規範他,以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罪惡。

三、自我感,也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本來,一切眾生都是互有關係的;而構成眾生的因素,也是一切法不離一法,一法不離一切法的。可是在緣起的和合中,眾生是形成一獨立的單位,自他間現出彼此的差別,各成一單元而不斷的延續。雖然息息相關,人與人間沒有絕對的獨立性,而因緣和合所現起的形相,有相對的差別。如水與冰:水本是無分別的,一味相融的;但結成的冰塊,就各各不同。這塊大,那塊小;那塊化成水,這塊還是堅結的。眾生也如此,本來息息相關,相依相存。由於眾生的無始蒙昧,不與平等一味相契合,而形成獨立的形態。於此因緣和合的相對自體,有自我感,不能了悟無人、無我、無眾生的定性。眾生一個個的獨立形態,佛說是依五眾(蘊)和合而生,這五眾和合而成的單位,內有複雜性而外似統一。一切眾生的自我感,都將自己從一切中分離出來,意解作一獨立體,一切問題就層出不窮了。眾生都有心──精神活動,因此也就都有自我感。對自己的身心、家屬等,能深切的注意愛護他,對他人的卻漠不關心。不但人這樣,牛羊也是這樣,但自我感不能像人那樣的明晰罷了!息息相關,法法緣起,而眾生都看作獨立性,起真實的自我感,這是眾生共同的錯覺。佛法中的無我,就專為對治它的。有了自我感,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論是食、是色、是名譽、是權利,都想佔有他,使一切供給我,從屬我,為我所有。每每只顧到自己的生活,而不問他人的苦樂。強取、豪奪、欺詐、控制、奴役……斫殺鬥爭,一切的禍患就無可避免了。根本的自我感,佛法稱為無明,它可以統為一切煩惱中的根本特性;凡是與真理相反的認識活動,都有無明存在。從這煩惱根本的無明而發展出來,主要的,《阿含經》裡說有三類:見、愛、慢。愛,是自我的愛好,人總是愛自己的生命,滿意自己,即使真的不好,自己也總是要原諒自己。不但愛現在的,還愛未來的生命。由於自我生存,引發外物──境的愛著。為現在而愛外物,也為未來著想而愛外物。如人為了怕米貴柴荒,即多買些藏在家裡。就是雀子、蜜蜂,也為冬天而預先積蓄食物。自我愛與境界愛,是眾生相共的。見,是執著,主要是執有確實的自我。依佛說,我是沒有真實自性的,祇是五蘊和合的假名。但在執有自我的一切眾生,卻頑固地執有自我的存在。慢,是自我的重視,因此而對他出以輕蔑。這三者,都是自我感中內含的根本特性。至於佛法常說的三毒──貪瞋癡,是由這微細的發現到粗顯煩惱。如瞋恚,是由自恃輕他的慢而起,從輕厭他,而瞋恨他。貪,耽戀五欲,都是從愛而來。顯著的不知因果,不知善惡等愚癡,皆由於錯誤的妄見。總之,這一切可泛稱為無明,而實為自我感的發展。人類固然有此,一切眾生也不能例外。

人之眾生性:眾生有各各的特性,姑且不談,先說人的眾生性。人是眾生,有眾生的一般特性,雖不是別的眾生,也有類似眾生的特性。這雖是人類所有,而不是人類特有的人性。眾生的種類極多,通常分為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一道以內,更有很多的分類。我們但知地獄的地獄,天國的天國,而不知人間的天國,人間的地獄。其實,在人間,人是有著類似諸趣的性質。有人罵別人為畜生,也許這人沒有合乎人性的正軌,而多少帶有類似畜生的行為。地獄,是極重惡業所墮落的苦地方。略有二類:一、熱地獄,到處猛火洞燒,二、寒地獄,冰雪交加。造了惡業的眾生,墮落在這大熱大冷的地方,什麼都不關心,一直受著這極熱極冷的苦迫。此種境界,我們人間也常可見到。或住於極冷處,或住於極酷熱處。或由於貧窮,在冰雪的寒天挨冷;在酷熱的暑天,被逼工作,晒得發昏。這不是人間的少分地獄境界嗎?要救眾生出地獄苦,就要將這人間活生生受著地獄苦的,加以救助。餓鬼分三:一、沒得吃;二、吃最壞的東西來維持生命,永遠餓著肚皮;三、受人類的祭祀食,或有或無。這種情形,人間更是遍地都是。特別是遇到旱荒水潦的年頭,或者兵火、疫癘,弄得赤地千里,食糧無著,大家在饑餓恐怖的生存線上掙扎過活,這不是人而現成餓鬼一樣的情形嗎!畜生,是被奴役的,如牛馬;被吞食的,如豬羊;被豢養玩弄的,如籠中的小鳥,外國人的哈巴狗;被殺害的,更多更多。這世間的人類,過著被奴役,被殺害,被玩弄,被吞食,不是到處都是嗎!多少人還過著畜生的生活呢!此外,畜生是無慚愧的,父母兒女間,也會淫亂殘殺,不知恩情,不知仁義。如人而也如此,即會被呵責為畜生。本論著重在人間佛教,尤其要簡別天化的佛教,所以對於傳說的天神,應該多說明些。高級的鬼畜,也叫做天。如四天王中,毘樓博叉是龍王,毘沙門是夜叉王。高級的天──欲界空居的與上二界,是沒有鬼、畜的。這些鬼畜天,都含有表法的深意。如乾闥婆,他是戀愛的愛神;會彈琵琶,作樂,為諸天的歌神,即音樂神。在印度神教的傳說中,如跳舞、演戲、唱歌,可以生戲樂天,如乾闥婆一樣。那麼,在人間醉心於戀愛,醉心於音樂藝術的,如著重於低級的情欲,即是人而含有乾闥婆的性情了。羅剎,男女不同:女羅剎是漂亮的,專門誘惑男性,使男性為她而死。男羅剎,卻性情兇劣,形相醜惡,專與人類為難,或使人失心,或攫人而食。這樣的男女,人間豈不很多?娼妓們,同女羅剎的行為相彷。那些故意作弄人類,殺人無厭的劊子手,與男羅剎有什麼差別!夜叉,為諸天所役使的,如人間政府的衙役胥吏一樣。在天上服務的時候,侍候謹慎,一到人間,就肆無忌憚,吃人肉,喝人血,強迫人間要用活人去祭祀他。這與壞政府下貪官污吏,欺壓人民,也並無二樣。龍的特性,是脾氣壞。暴怒起來,什麼也不管,刮狂風,降暴雨,將人間的一切,破壞得一塌糊塗。人間那些暴君,也是這樣的不問人民的死活,一意任性胡為。頂有意思的,是阿修羅與帝釋了。他倆本來是親戚,阿修羅的女兒,嫁給帝釋。照印度的傳說:阿修羅本來住在須彌山頂的,是從前的忉利天主,後來被天帝釋攆走了,阿修羅便住在須彌山腳下的海邊,彼此間結下了怨仇。這等於世間的強國,併吞弱國,或新來的民族驅逐土著而佔有他的土地一樣。他們是時常作戰的,帝釋勝了,將阿修羅的女兒擄來做妻妾;阿修羅也時刻惦念天上的美滿生活,動不動就打上來,想奪回他的原地。這故事,在印度是有事實背景的。阿修羅有兩大毛病:一、疑,帝釋有時與他談和平,他因為過去的經驗,憎厭帝釋的狡詐,對他存著絕對不信任的心理,所以造成猜疑的原因,全是由於仇恨。如德國與法國一樣,兩國是不易取得互信而合作的。他猜疑成性,連佛說的也不相信。佛對他說四諦,他疑佛對帝釋說五諦;佛對他說八正道,他又疑佛對帝釋說九正道。二、嫉妒,他懷念須彌山的光榮如意,非常嫉妒戰勝了他的帝釋。由此猜疑與嫉妒,養成好戰的心理。帝釋與他的特性相反:一、提倡和平,推行正法。帝釋是既得利益的保持者,他當然重視和平。將人的領土奪來了,與人談和平,無怪阿修羅不信任他。他的推行正法,也像治國者的文教治國。二、他是享樂者,與那些天女們,盤桓在一起,到了窮奢極侈的享受境地,這如文明成熟而走向靡爛衰落一樣。傳說他到人間來從佛聽法,但一回到天國,什麼也忘失了。世間的高貴尊榮者,為享受五欲而沒落,對人生崇高的理想,自利利他的事業,也想不起去做了。天、龍、羅剎、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各有他們特殊的性質,都不是人的正性。人的性情,無論近於他們那一種,就不能使人性得到正常的發展,不能使人性淨化而完成。所以修學佛法的,應重視人性的合理化,以人生正行到達人性淨化;對於眾生通性,或眾生所有的特性,應減輕他,揚棄他,使充分發揮人性以進成佛道。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