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學探源-第三章 阿毘曇之空

第三章 阿毘曇之空

第一節 總說

第一項 學派之分流與毘曇

學派分流與毘曇論的發達,我在《印度之佛教》中,已有較詳盡的說明;現在只將與這裡有關的略提一提。

釋尊滅後百年時的七百結集,佛教開始有學派的分裂;初分為大眾與上座二部,形成恆河東西的兩大系。到阿恕迦王時,政治中心在華氏城;在迦王的倡護下,佛教就有以此地為中心,出自上座部而折衷兩系的分別說系,成為一切有、分別說、大眾三系鼎立之勢。古傳優婆離後律分五部,與阿恕迦王所派的傳教師,都與部派的分裂有關。而律分五部中的曇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與傳教大德中摩哂陀等,都是分別說系的。所以雖說是三大系,而當時的分別說系,先就已分有若干小部派了。在西北方的、有說一切有與犢子兩系的分裂,形成四大派;也是當時傳教師的深入西北迦濕彌羅等,與偏在東面雪山麓的地域不同,有以促成的。【圖片

                          ┌──犢 子 部
              ┌──上  座  系──┤
      ┌──聖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一味之佛教─┤       └──上座分別說系──────分 別 說 部
      └──聖大眾部────大  眾  系─────大 眾 部

所分裂的部派,雖有三系、四派,或十八部、二十部等,但主要的是上座、大眾二大系。其中有是上座而傾向於大眾的,分別說系就是上座部中最先接受大眾思想,予二者以折衷而成立的一大系。犢子系的「我法俱有」,本與大眾的距離最遠,但如補特伽羅及隨眠是心不相應等思想,都與大眾相近。佛滅三百年間,東方迦濕彌羅有迦旃延尼子造『發智論』;西方即有起而與之相頡頑的經部譬喻師,這又是一個思想傾向大眾分別說系的。這些傾向大眾的學派,多少有些接近空的思想。而大眾系中傾向上座的,反可以主張一切有。所以,大體上可說:大眾主空,上座主有;這是上座、大眾二大系的分流。其中,大眾系及上座中傾向大眾的分別說系,承認有雜藏,後來就從之流出摩訶衍藏,所以這上座、大眾二大系的分化,也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分裂的先驅。大眾、分別說系的思想,有很多融化在大乘經中;大乘的空,別處將有專章討論。這裡對於大眾、分別說系的空義,只就共認為小乘論典中所談到的,提出來研究。同時,這裡只能以論題為中心,指出各派的不同說法,也不能一派派的詳敘,不過大概都是分為兩大陣營的(不一定是上座與大眾的對立)。各派之中,也有著此彼前後的不同,現在也不能多談,只依現存的典籍,作個大勢的鳥瞰。

毘曇,即阿毘達磨,是釋尊對「法」的稱歎,形容法的精確高深(無比法)。不過,梵文毘字含有明了抉擇的意義,故解說為「分別法」,「抉擇法」,成為對於「法」的思辨或直觀的意思。佛陀所宣說的是法──達磨,弟子為之解釋闡發,演為論典,這論典就通稱曰阿毘曇(阿毘達磨)。毘曇一名,本是佛教所共同的,現在專指聲聞藏的論典。這中間又有廣狹的三種意義:一、只要是佛弟子對法(達磨)的解釋,都可叫阿毘曇,所以『大智度論』卷一,名論藏曰阿毘曇;那麼,『蜫勒』等也可包括於中了。這是廣義的。二、有一部分學者特重於論議,如有部的一身六足,大陸分別說系的舍利弗毘曇,海南分別說系的七部毘曇等,都是在特重論議之下,發展為一類專以「毘曇」為名的佛典,這是狹義的。三、有更狹的,如一切有部說:只有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對法論者(阿毘達磨論者),其他的只可稱為分別論者。毘曇幾乎成了他們一派的專名,那是更狹的了。中國古代所謂的毘曇宗,『大智度論』三種法門中的毘曇門,都是指狹義說的。

佛弟子們所造的一切論典,我在「印度之佛教」中,把它分為舍利弗毘曇與迦旃延蜫勒兩系。

           ┌─說一切有系─────────六分毘曇

           │       ┌─海南系───七部毘曇

上座(舍利弗毘曇系)─┼─分別說系──┤

           │       └─大陸系─┐

           └─犢子系─────────┴─舍利弗毘曇

大眾(迦旃延蜫勒系)─────────────────蜫勒

兩系的作風不同:毘曇是在『雜阿含』中選出幾個論題,如蘊、處、界、諦、緣起、道支等,對一一法的自相、共相、相攝、相應、相生等,加以深細的分析;以「法」為對象而作繁密的分別,叫阿毘曇。從六足、『發智』到『俱舍』、『正理』等,都是這個作風。蜫勒,依『智度論』說,在印度也是有大部典籍的,只是沒有傳到中國來。現存大藏中的『四諦論』,引證有「藏論」,這即是『蜫勒』(「蜫勒」,此云篋藏),所以可約略考見它是以四諦為組織的。要約而不事推衍;對一切佛法,最初就有整個的組織。『成實論』的四諦分章,也是這一系的作品。我們現在都把它包括在廣義的毘曇中來考察。又,從一切有部分出的經部,不信毘曇為佛說,誦有自稱為佛說的摩怛理迦,這是解釋經(法)的。但不是逐句注釋,是對結集的經典,考察其大綱要義,明教意,通血脈,示宗要,性質與毘曇不同。這也是聲聞學者的一種論述,現在也把它包在廣義毘曇中。又《瑜伽師地論》,雖說是大乘論典,但其中除〈本地分〉的菩薩地與抉擇分外,其餘各地各分,都是以經部義而折衷於一切有部與分別說系的,不出聲聞藏論議的範圍,我們還是把它放在這裡順便說明(大乘不共義,別談)。《發智》等毘曇,有部說是佛說的;《摩怛理迦》,經部也認為是佛說;這雖有其傳承上的某種淵原,以今論之,明白是佛弟子的製作。又聲聞學在印度佛教滅亡之前夕,還在流行,大部的製作如《俱舍》、《正理》等,在佛滅千年左右,還有新新不斷的產生,這可能要受到大乘的影響。但聲聞學者關於空有的基本見解,是早已固定,其思想體系,仍可說是佛之三、四百年前後完成的。所以,我在這裡也引述到它。

聲聞乘的部派多,論典多,見解也多。以從空到有的意義來觀察,玄奘三藏曾有六宗之判。

一、我法俱有宗──犢子本末五部及說轉部(經量本計)

二、法有我無宗──說一切有部

三、法無去來宗──大眾分別說系及經量部

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

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

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佛滅後,聲聞學者有主張我空法有與我法皆空的二種;論中又談到犢子系的我法皆有。所以我國古代,有判為「我法俱有」、「我空法有」、「我法皆空」的三宗的;奘師的六宗,即本此而增立的。因為「法無」的範圍,大有出入,於是詳列為「法無去來」到「諸法但名」的四宗。又《順正理論》卷五一及《顯宗論》卷二六,也有類似的說明:

增益論者,說有真實補特伽羅及前諸法(犢子系)。分別論者,唯說有現、及過去世未與果業(飲光部)。剎那論者,唯說有現一剎那中十二處體。假有論者,說現在世所有諸法亦唯假有。都無論者,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皆似空花。

只要在這五論中的第一與第二之間,加上說一切有部自己,也是六類,與奘師所分大致從同,不過也互有缺略。如飲光部之分過去業為有無二種,為奘說六宗所不攝的;而奘說的俗妄真實宗,又為《正理》、《顯宗》所未論及。聲聞學者對「假有」與「都無」,是有不同的看法,假有還可以有,都無則一切沒有。《婆沙》稱都無曰空花外道,意許著大乘性空論者,及接近大乘見的一分聲聞學派。

這六宗、三宗、或五論,大致可以總攝一切聲聞佛法對空有的看法。大體可以看到一切佛法在向空發展;六宗、五論雖不必當作從有向空發展的過程看,但在空有兩極端中向空進展的大趨勢,是確然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