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庚 德

庚 德

一 眾德相應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

佛果位上的功德無量無邊,從佛果上說,可說都是不共的。無性說眾德相應是共德,後六種德才是不共德,其實不盡然。論文所列的種種功德,雖也說有共小乘的共德,像八解脫等,但考察功德的內容,都與小乘不同。這一切功德都與「法身」「相應」。「最清淨」三字,貫通下面諸句,就是最清淨的八「解脫」,最清淨的八「勝處」,最清淨的十「遍處」等。這一切功德,在頌中自有解釋。

此中有多頌: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捨利樂,四意樂,歸禮。

以下一一的頌說佛德,《莊嚴經論》也有,可以參看。現在先讚一、四無量功德:「憐愍諸有情」,通於四無量心,不論慈悲喜捨,都是出發於愍念有情的。「起和合」意樂,願眾生與樂相應,未得令得,就是慈無量。起「遠離」意樂,使有情脫離痛苦,就是悲無量。「常不捨」意樂,使有情常常不離喜樂,得而不失,就是喜無量。「利樂」意樂,願眾生捨離煩惱,求得現身後世的快樂,就是捨無量。「四意樂」不但指四種意樂──四無量德,是說具有這四意樂與四無量心相應的人,就是以德稱佛。這憐愍有情的四意樂者,我今「歸」依敬「禮」。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智周遍所知,心解脫,歸禮。

本頌讚說二、八解脫,三、八勝處,四、十遍處三種功德。小乘八解脫是(一)、內有色想外觀色,(二)、內無色想外觀色,(三)、淨背捨身作證,(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受想處。在四禪中修這八解脫,最初從觀色自在到離於色相,漸漸捨劣修勝,進到滅受想處。大乘中「解脫一切障」,於一切中得解脫,名為解脫,所以不共小乘。

小乘的八勝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內無色相外觀色青,(六)、外觀色黃,(七)、外觀色赤,(八)、外觀色白。於定中觀察最為殊勝,名為勝處。大乘中「牟尼勝世間」,於一切世間隨心自在,名為勝處。

小乘的十遍處:(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一一都觀為遍一切處。大乘遍處是「智周遍所知」,在一切所知境中,無不了了知見。這具有解脫勝處遍處的「心解脫」者──佛陀,我當「歸禮」。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

五、讚無諍智功德:小乘的無諍智,如須菩提得無諍三昧,城內有人討厭他,他就不去,有人不快活他坐,他就站著,免得人們因他而生煩惱。佛無諍智可不然,不但令人不起煩惱,而且「能滅諸有情」的「一切惑」,使他不起,更「無餘」剩。就是眾生起惑,佛也能使他起對治,「害」滅眾生的「煩惱」。大乘的無諍智,不是消極的,眾生縱然起諍,如知他是堪受教化的,仍要設種種方便去調伏攝伏他,克制他的煩惱。對於「有染」污眾生的「常哀愍」者──佛陀,我當「歸禮」。

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於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

六、讚願智功德:如來的願智,具有五種功德相:(一)、「無功用」,任運自然的能知一切境界。(二)、斷一切障盡,所以於所知境「無著」。(三)、所欲觀察處能如理如量的通達「無礙」。(四)、「常」常時在「寂」滅「定」中,心不散亂,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五)、「於一切問難」,「能」圓滿的「解釋」答覆。具有這樣的願智者,我當「歸禮」。

於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

七、讚四無礙解功德:佛以四無礙解,應機說法,這可分能說與所說。所說的法有「所依,能依」,所依是契經等教法,能依是法上表顯的義,這就是法義二無礙解,這都屬於「所說」。能說有「言及智」,言是詞無礙解,智是樂說無礙解,這都屬於「能說」。具這「無礙慧」而能常「常善說」妙法者,我當「歸禮」。

為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

八、讚六神通功德:「為」教化「彼諸有情」而起六種神通,神通是化度有情的利器。「現」是如意通,如意往來飛行無礙,即平常說的神通輪。「知言」是天耳通,能聽聞了解眾生的言辭。知「行」是他心通,能知他有情的心行,這就是平常說的記心輪。知「往」,知往昔過去生中因緣,是宿命通。知「來」,知未來生的業果,是天眼通。知「出離」,能知有情的煩惱能否斷盡,與已斷多少,是漏盡通。具這六種神通,才能應機教化眾生,名「善教者」,我當恭敬「歸」依頂「禮」。

諸眾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

九、讚諸相隨好功德:「諸眾生見」到世「尊」的相好圓滿具足,「皆」能「審知」他是無上的「善士」,不是泛泛的常人。因此「暫」時為人一「見」,「便」生甚「深」的清淨「信」心,認為他是開導者,能指示我們以前途的正道。具這相好的「開導者」,我當「歸禮」。

攝受住持捨,現化及變易,等持,智自在,隨證得,歸禮。

十、讚四一切相清淨功德:(一)、身清淨,也叫所依清淨,能隨自己的心意「攝受住持」壽命,「捨」棄壽命,於命得自在,不隨業感外緣的支配。(二)、所緣清淨,於所緣的佛土,隨自心的觀察,能從無而有的「現化」,亦能轉「變」沙土「易」為黃金等物,於所緣境的依報國土得自在。(三)、「等持」清淨,於定心得自在,入定出定全超半超都隨意無礙。(四)、「智」清淨,一切事理都明了知見,「自在」通達,所以稱為智慧清淨。能「隨」順「證得」這四清淨者,我當恭敬「歸禮」。

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於此誑眾生,摧魔者,歸禮。

十一、讚十力功德:力的作用在摧魔,魔王欺誑有情,繫縛有情,使他不得出離;佛以十種力來摧破掃蕩它。十力分為四類:(一)、「方便」,方便就是因。魔王欺誑眾生,說無因或邪因生一切法,以善為惡因,惡為善因,如說持牛戒能得勝果,持狗戒能得解脫,供養火可以生天,這完全是錯誤了的,非方便說方便。佛陀顯示正方便,以是處非處力擊破這邪方便(如作善業得樂果是可能的,這叫是處;作惡要得善報是不可能的,名為非處等),使眾生迴惡向善。(二)、「歸依」,一切果報,皆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所以善業力,正當的行為,才是我們的歸依處。魔王卻誑惑眾生,說我們雖作善,但賞善罰惡的權力,我們未來的運命,全操於天神之手,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應歸依上帝、天神,信仰上帝比行為更為重要。為破除這種誑惑,佛以三世業報異熟智力摧毀它,說明只要我們有好的行為、業力,就可獲得人天樂果,使眾生迴外向內。(三)、清「淨」,眾生感到生死流轉,享受物欲,終不是清淨解脫,有了出離解脫的動機,魔王就立刻誑惑眾生,說四靜慮能斷煩惱,生四禪天是解脫;或者說無想天,非非想定是涅槃。其實這是錯誤的,這世間的淨道,只能暫時降伏煩惱,並不能斷,更談不上解脫。為摧破這種邪說,佛以諸禪定解脫三昧智力來摧毀它,說明要修出世清淨道,從定發般若,才能解脫。單修四靜慮四等持(四無量)四等至(四無色定)諸方便,不能永斷煩惱,證究竟清淨的涅槃。這是使眾生迴縛向脫。(四)、「大乘出離」究竟清淨解脫,圓滿無上菩提,是要修學大乘法的。但魔王見眾生發正確的出離解脫心,於佛法修行,它又欺誑眾生,說你的根性好樂,只能修學小乘法,無上菩提是極難證得的,你的根性不適宜,何必為它吃苦,為什麼不自了入涅槃?剷除這種誑惑,佛以其餘七種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死生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漏盡智力來摧破它。這七力中的後四,就是六神通的四種。根智力,明識眾生的根性大小,叫眾生不要受魔王的欺誑,信自己有大乘種姓,應當修學大乘;這是令眾生迴小向大。魔王「於此」四事「誑」惑「眾生」,迴惡向善,迴外向內,迴縛向脫,迴小向大,佛用這十力,宣揚五乘正法擊破他,把眾生解放出來。具有十力的「摧魔者」,我當「歸禮」。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自他利,非餘外道伏,歸禮。

十二、讚四無所畏功德:佛陀說法,非外道等所能責難,不論他怎樣的問難指摘,如來都能一一解答,有絕對的信念,不生絲毫的畏難,所以叫四無畏。這又分為自利利他二者,自利方面有兩種:(一)、「能說智」,宣說自證的圓覺智。(二)、能說「斷」,佛說自己離一切煩惱所知的障習。前者是一切智無畏,外道不能指出佛某一部分的智慧不圓滿;後者是漏盡無畏,外道不能指摘佛某種煩惱未斷。利他方面,也有二種:(三)、能說「出離」,佛陀教化眾生,把出離的方法──道,指示眾生,使他們不再受生死的束縛。(四)、能說「能障礙」法,指出某種煩惱惡行,能障礙清淨聖道,不但求而不得,甚或反而墮落。前者是說苦盡道無畏,外道不能指斥此道不能出離的缺點;後者是說障道無畏,外道不能說出佛所說的障道法不足為障。佛以這「自」利「他利」的四無所畏,說一切法,這「非餘外道」所能制「伏」的佛陀,我當「歸」依敬「禮」。

處眾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御眾,歸禮。

十三、讚三不護,十四、讚三念住功德:如來「處」在大「眾」中說法,「能伏」他人的譏「說」,因為佛的身口意三業,從容中道,自然而然的沒有錯誤,不會因怕人譏嫌而需要藏護,所以叫三不護。三念住是佛受恭敬聽法的弟子讚嘆,心中不生歡喜;受不恭敬聽法弟子的譏毀,不生瞋恨。既不讚又不譏的弟子,佛也不捨棄他,安住正念,「遠離」愛恚「二」種「雜染」,所以叫三念住。這具有「無護」的三不護,與「無忘失」的三念住功德,善能「攝御」諸弟子「眾」的世尊,我當恭敬「歸禮」。

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一切時遍知,實義者,歸禮。

十五、讚拔除習氣功德:如來在舉止動靜,「一切行住」坐臥間,「無非」是「圓智」的大用「事」,「一切時遍知」,無一事不是正念正知的,所以威儀寂靜,沒有輕舉妄動等餘習。這因如來久劫修行,不但斷煩惱,連習氣也根本拔除了。小乘聖者就時常有妄舉,失威儀,這因小乘急斷煩惱,不能淨除習氣。能於一切時中通達諸法真「實義者」,我當恭敬「歸禮」。

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

十六、讚無忘失功德:佛陀的教化「有情」,知時知機,使他獲得「利」益與安「樂」,這「所作」的利益事業,決「不」會錯「過」適當的「時」機。未種善根的令種,已種善根的令成熟,善根已熟的令得解脫。「所作」的一切,「常無虛」勞,不致於徒然無益。具此「無忘失」者,我當「歸」依敬「禮」。

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

十七、讚大悲功德:四無量心中已有悲心,但在名義上,是共外道小乘的,這裡特提出唯佛不共的大悲來說。世尊「晝」三時「夜」三時中,日「常」作「六返」的「觀」察,觀「一切世間」有情,那個眾生的根機成熟可以化度,應該用什麼法門去度脫他。在觀察時,心「與大悲相應」,充滿了「利」益安「樂」有情的「意」樂,希望每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是小乘經中固有的見解,若依大乘佛法說,佛陀念念中知一切有情的根性,何須乎這樣的觀察?具足此利樂意樂者,我當「歸禮」。

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於一切二乘,最勝者,歸禮。

十八、讚十八不共佛法功德:其中可以分為四類:(一)、「由行」,依佛所行的一切,建立前六種的不共法:(1)、無有誤失,(2)、無卒暴音,(3)、無忘失念,(4)、無不定心,(5)、無種種想,(6)、無不擇捨心。(二)、「由證」,證是證得;行是因,證是果,在佛安住證得的功德上建立六種無退:(7)、欲無退,(8)、念無退,(9)、精進無退,(10)、定無退,(11)、慧無退,(12)、解脫無退。(三)、「由智」,智是智慧,在佛陀的無礙智慧上,也建立三不共法:(13)、知過去世無礙,(14)、知現在世無礙,(15)、知未來世無礙。(四)、「由業」,業是佛的身口意三業,從佛的三業也建立三種:(16)、身業隨智慧行,(17)、口業隨智慧行,(18)、意業隨智慧行。這十八種法,二乘無學果是沒有的,不共於小乘聖者,所以叫不共功德。因此,佛陀「於一切二乘」的聖者中,是「最勝者」,我當恭敬「歸禮」。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

十九、讚一切相妙智功德:一切相妙智,就是一切種智,也叫一切智智。「由」此妙智,於一切法中得無礙的知見,自性等「三身」圓滿「至得」,成為「具」足功德「相」的「大菩提」果。這大菩提,能無礙通達一切境相,所以在「一切處」的世間中,「他」人所有「疑」惑,佛都「能」給他「斷」除,使他獲得正確的信解;具此一切相妙智功德者,我當恭敬「歸」依頂「禮」。

陳隋二譯,此下還有一頌,讚六度圓滿功德,但二釋都沒有解說。本論的長行中說一切相妙智「等」,或者就是等此功德,成二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