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記-三 無二相

三 無二相

三、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為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由業煩惱非所為故,自在示現有為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為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

空所顯相,其他的譯本都直譯做空相。

第三「無二為相」:法身的無二相可有種種的解說,本論且說三種:一、「有無無二為相」:遍計性的「一切法」是「無所有」的,所以說法身不是有;但二「空所顯」的圓成實「相,是實有」,所以又不能說法身是無。這非有非無的無二相,就是法身。反過來說:就是亦有亦無,空所顯的圓成實是亦有,遍計性的諸法是亦無。二、「有為無為無二為相」:有為的定義,是「由業煩惱」的造作(為)生起的;法身「非」由業煩惱「所為」的,是大智大悲萬德所顯的,所以不能說是有為。無為呢,是非造作法,沒有起滅變易的。法身由大悲願力,能「自在示現」種種佛土身相,隨機說法等起滅來去的「有為相」,所以也非無為。這有為是示現的有為,隨機所見方面,不妨說生滅無常,從法身自體上說,依然是如如不動。三、「異性一性無二為相」:法身不能說有別異相,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以平等法界為「所依」,在契入一真法界上說,佛佛道同,「無」有「差別」的。但此佛與彼佛的法身也不能看成一相,因有「無量相續」(有情)各各「現等覺」成佛;在能現等覺上說,法身不一。如大海的水,不論是從江湖河漢那一方面流進去的,皆是同一海水,無有差別;可是從所流的水源來講,也不能說它沒有差別可說。總之,法身於一切上都無二,但無二並不就是一。

此中有二頌:我執不有故,於中無別依;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種姓異、非虛、圓滿、無初故,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

無漏法界中一切平等,沒有差別性。眾生所以不能見到諸法平等,與諸佛相攝相入而有種種的差別,是因賴耶中無始我執熏習在作祟。諸佛轉染污末那「我執不有」,得無差別的平等性智,所以「於」法界「中」更「無」差「別」的所「依」身,那麼,法身自然不能說有自他差別了。可是「隨前能證」的身有「別」,隨順世間假名言說,這是釋迦牟尼佛,那是阿彌陀佛,過去毘婆尸佛,未來彌勒佛等名號差別,也可以「施設有異」。這一頌,重頌長行法身異性一性無二相。

第二頌,出《大乘莊嚴經論》。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二句,依其他的譯本看來,應該是非一,無別故非多,無垢依。這一頌又別舉理由頌說法身的非一非異。非一有四個理由(莊嚴論釋作五):一、「種姓異」:因聞熏習不同,菩薩有利根鈍根等種種差別,成佛也有前後,所以諸佛非一。二、「非虛」,由種姓不同,成佛的加行也彼此有異,而菩提資糧圓滿也就有差別了。假使說,只有一佛,那麼,他人的加行所集的資糧,就應該虛勞無果了,所以不能說無別。三、「圓滿」,究竟成佛後,度生事業,都以三乘法化他出離。若唯一佛,那化他法中就不圓滿,不能有成佛的法門了。諸佛都說成佛的法門,可見不能說諸佛同一。四、「無初」,若說唯有一佛,不消說,這一佛就是第一位。然而每一佛成,必從他佛聞法發心,修菩薩行,前佛為自己的因緣,自己又為餘佛的因緣,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無有初佛可說,由此決定非唯一佛。所以總結的說「非一」。

又用一個理由,頌說法身非多。非一無別故一句,《莊嚴論》與隋譯都直譯作『無別故不一』,因此,《莊嚴論釋》把無別兩字,解說為法身非一的第五個理由。但從《攝論》各譯與釋論看來,「無別」是指「無垢依」說的,無漏的清淨法界,是一切法自在轉的所依,諸佛的所依;這無垢依沒有差別,所以說「非多」。世親無性二釋,在最後又總結說『不一異』,因此,玄奘把它譯成這樣的文句,不但不能理解作者的原有次第,也無法溝通《莊嚴》的異釋。